芜湖市方村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研究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使学生研究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一)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以“规则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方式,构建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又分层实施,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主张立德树人,学思礼信。
(二)制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研究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校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课程环境。
3.实行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激励促进元素,丰富和完善“规则教育”主题。
四、课程内容与结构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艺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晨会、班队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
3.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已经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同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筹安排。
4.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5.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根据国家与省规定,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与综合使用原则。
2.地方课程从《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
3.3-6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4.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就写字要求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因此在各年级开设写字课。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5.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6.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六、课程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为引导,建立、完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学生评价
1.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研究的态度、研究成绩等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须努力”、记录,提倡鼓励性评价。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最后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研究的情况。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收获园内做记载。
(二)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务处(德育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优良,合格”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登录《学生成长档案》。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七、课程管理
(一)目标管理及任课情况安排原则
1.为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实课程管理,音体美设专职教师同时要求音乐教师每两周教会学生一首歌,每学年至少举行三次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每学期须有班级比赛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由全体师生参加的体育比赛活动。艺术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书画展览。音乐、体育教师可根据情况走班上课。
2.为保证地方与学校课程及国家课程非考试科目的实施,尽量跨年级交叉安排教师任课。
3.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薄弱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4.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为各年级写字时间。
(二)校本教研
为加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施,安排任课教师语文每两周开展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并由教研组长写出活动记录。
(三)目标管理
1.所有科目均须备课并体现书面教案再上课,可参考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案,但必须体现其实用性。
2.备课时数以一学期应有课时计算,各种作业布置合计不少于上课时数。但语文、数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非考试科目不留书面作业,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不留课下书面作业。
3.以上措施通过教师评估考核实施。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