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教学流程管理基本要求
教学流程管理包含下列因素:一是教师如何去教;二是学生如何去学;三是学校行政如何去管理和调控。教学流程管理包括“备课-预习-管理”、“授课-上课-管理”、“作业布置与批改-完成作业-管理”、“辅导-接受辅导-管理”、“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管理"、“组织考核-参加考核-管理”等六个方面内容。
一、备课-预习-管理
(一)备课
1、备课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种形式。
2、每学期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学科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年级教师少于三人的学科,可以教研、备课组合一,但必须规定适当时间专门研究备课)。
3、学科备课组长应于每学期开学初拟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并由备课组成员讨论后由教研组提交学校教导处审查备案。
4、学期初首次集体备课活动应以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为主要内容,同时讨论拟定全学期教学计划。
5、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下述项目:
(1)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2)全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所需教具等)。
(3)教学目的要求。
(4)学科渗透德育目标。
(5)教学改革点滴措施。
(6)教学进度安排。
6、集体备课原则上每两周进行一次,以备一组(或一个单元)的课为主要活动内容。每次活动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展开讨论,期末复习前要拟定复习计划。
7、个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生操作训练、备教具。
8、个人备课原则上要写出分课时详案,教案一般包括“教案使用日期”、“课次或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第几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详)”、“课内外练习题”、“板书设计”、“课后小记”等项目。
9、提倡备超前课,但超前量不应过大,严禁不备课授课。教案书写要规范,要有自己的特点。
10、兼课在两科以上(含两科)的教师,可以主教科目为主写出详案,兼教学科写简案。简案应包含教案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过程应写出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二)预习
1、学生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科教师都应予以重视,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预习内容应围绕新授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安排,力求做到恰当、科学。
3、预习应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5、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定期小结、讲评,组织学生交流。
(三)管理
1、开学初,教导处要负责审查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备课笔记和教学进度安排,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指导修改。
2、学校领导要深人备课组活动,指导教师备课,了解集体备课的情况。
3、学校教导处要定期和随机普查或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做好记录并及时总结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向全体教师通报。期末考试前,要侧重检查各年级各学科复习计划。
4、教导处要经常了解各年级各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及时组织分析和研究,对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授课-上课-管理
(一)授课
1、教师应在授课前做好一切教学准备工作,上课铃响之前要到达教室,按时上课,按时下课。
2、教师在上课期间不得随意离开课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练习时,教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
3、教师授课时应始终把握教学目标与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既注意备教一致,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实效。
4、教师授课时,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板书工整、演示规范、传授知识正确,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教师授课时,要体现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课堂内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妥善处理,不得将学生推出教室。
6、教师要严格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私自调课,不得自行安排自习或请别人看堂。
(二)上课
1、学生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学习。
2、各学科教师要重视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教给学生倾听和表达的方法,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操练,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3、教师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逐步提高学习要求。
(三)管理
1、教导处应督促教师严格执行上课制度,要采取不定期巡视的方法检查教师执行制度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纠正和处理。
2、原则上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一次本学科校内研究课。
3、学校领导要经常深人课堂听课,教师之间要互相评课,并做好记录。
4、每学期结束前,教导处要汇总教师听课情况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做出总结。
5、学校教导处应经常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完成作业-管理
(一)布置与批改
1、教师在布置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教材规定的作业基础上,可依据大纲、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适量的补充作业。
2、学生的课外作业,应严格按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控制(即学生每天的全部课外作业量,一、 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按学业程度中等学生完成时间计算)。各学科教师之间要主动联系、协调,如出现难以解决的矛盾时,可会同班主任、教导处协商处理,不得加重学生负担。
3、要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克服作业布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遍数要合理,避免机械抄写现象,严禁以大量重复地抄(做)作业的手段惩罚学生。
4、作业批改要及时。一个学科同一类作业最多只能同时用两套作业本轮换。学生作业应由教师亲自批改。
5、作业批改要正确。教师的批改符号要统一,书写要工整,格式和用字要规范,不覆盖学生字迹,不批错、改错。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及时订正。提倡有计划、有选择地对作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面批,作文批改中的眉批、总批要有针对性。
(二)完成作业
1、学生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时按要求完成各科作业。
2、学生作业应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确有疑难,应主动请教家长、老师或同学,切实弄懂后再做。不得抄袭别人的作业。
3、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到安静、专心。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注意提高作业速度。作业完成后要认真检查。教师要教给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方法。
4、对作业中的错误,要按要求主动、及时地订正。
(三)管理
1、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应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统一规定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类型。
2、教导处每学期要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学生作业,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和解决。对经常不能按要求完成各科作业的学生要会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加强教育和督促。
四、辅导-接受辅导-管理
(一)组织辅导
1、教师要贯彻“分类辅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及学有困难的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开学初,教师应拟好辅导计划。一般包括对辅导对象的简析、辅导内容、时间、方法的确定及跟踪调查办法等。教师应重视对辅导对象尤其是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满腔热情,耐心辅导。
3、辅导时间一般安排在课内。如少数确有困难需占用课外时间的,应在保证学生活动、休息时间后,妥善安排进行辅导。
4、同一学生在各学科辅导时间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主动协商,妥善安排。
(二)接受指导
1、接受辅导的学生上课应注意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课余时间接受辅导应按照老师要求做好准备,主动质疑问难。
(三)管理
1、新学期开始后,教师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考查情况确定后进生名单,报教导处认定。
2、教师对后进生成绩差的原因,要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订出辅导计划。
3、教导处要经常检查辅导计划的落实情况及辅导效果。
4、对各类型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同家长取得联系。
五、组织活动-参加活动-管理
(一)组织
1、活动课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2、活动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3、未经教导处同意,任何人不得占用活动课时间进行补课或布置练习。
4、学科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安排本学科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统计等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
(二)参与
1、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2、学生应自觉接受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形成一种或多种专长。
(三)管理
1、每学期,教导处应严格按课程计划排齐活动课。
2、教导处要经常对活动课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
3、教导处在安排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兴趣活动课,安排有专长的教师进行专项训练。
4、各班及学校教导处要经常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兴趣爱好和特长展示、竞赛和评比活动。
六、组织考核-参加考核-管理
(一)组织考核
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学科均要进行考核。考试、考核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应由教导处确定并向教师公布。原则上,学校只组织期末考核。
2、凡考核科目,任课教师均须认真记载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并按学校要求进行学期总评,记分册于学期末交教导处备案。
3、各学科期末考核的阅卷工作,应按教导处要求统一进行。成绩的评定应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4、对学期总评成绩不合格学生,应由学校组织补考。
5、期末考试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做好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
(二)参加考核
1、学生须按时参加考试,独立完成考核项目,遵守考场纪律,认真完成口试或书面答卷,字迹工整。
2、考核后认真上好试卷分析评讲课,主动认真地订正错误,找出错误原因。
(三)管理
1、考核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2、命题一般由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
3、监考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原则上自己不监考自己班级。
4、阅卷由教导处统一印发质量分析表,由任课教师按栏目如实填写后报教导处。
5、考核后,教导处抽查试卷,作出分析,并对考试情况进行小结。
一、备课-预习-管理
(一)备课
1、备课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种形式。
2、每学期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学科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年级教师少于三人的学科,可以教研、备课组合一,但必须规定适当时间专门研究备课)。
3、学科备课组长应于每学期开学初拟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并由备课组成员讨论后由教研组提交学校教导处审查备案。
4、学期初首次集体备课活动应以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为主要内容,同时讨论拟定全学期教学计划。
5、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下述项目:
(1)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2)全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所需教具等)。
(3)教学目的要求。
(4)学科渗透德育目标。
(5)教学改革点滴措施。
(6)教学进度安排。
6、集体备课原则上每两周进行一次,以备一组(或一个单元)的课为主要活动内容。每次活动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展开讨论,期末复习前要拟定复习计划。
7、个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生操作训练、备教具。
8、个人备课原则上要写出分课时详案,教案一般包括“教案使用日期”、“课次或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第几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详)”、“课内外练习题”、“板书设计”、“课后小记”等项目。
9、提倡备超前课,但超前量不应过大,严禁不备课授课。教案书写要规范,要有自己的特点。
10、兼课在两科以上(含两科)的教师,可以主教科目为主写出详案,兼教学科写简案。简案应包含教案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过程应写出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二)预习
1、学生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科教师都应予以重视,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预习内容应围绕新授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安排,力求做到恰当、科学。
3、预习应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5、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定期小结、讲评,组织学生交流。
(三)管理
1、开学初,教导处要负责审查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备课笔记和教学进度安排,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指导修改。
2、学校领导要深人备课组活动,指导教师备课,了解集体备课的情况。
3、学校教导处要定期和随机普查或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做好记录并及时总结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向全体教师通报。期末考试前,要侧重检查各年级各学科复习计划。
4、教导处要经常了解各年级各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及时组织分析和研究,对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授课-上课-管理
(一)授课
1、教师应在授课前做好一切教学准备工作,上课铃响之前要到达教室,按时上课,按时下课。
2、教师在上课期间不得随意离开课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练习时,教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
3、教师授课时应始终把握教学目标与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既注意备教一致,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实效。
4、教师授课时,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板书工整、演示规范、传授知识正确,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教师授课时,要体现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课堂内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妥善处理,不得将学生推出教室。
6、教师要严格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私自调课,不得自行安排自习或请别人看堂。
(二)上课
1、学生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学习。
2、各学科教师要重视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教给学生倾听和表达的方法,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操练,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3、教师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逐步提高学习要求。
(三)管理
1、教导处应督促教师严格执行上课制度,要采取不定期巡视的方法检查教师执行制度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纠正和处理。
2、原则上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一次本学科校内研究课。
3、学校领导要经常深人课堂听课,教师之间要互相评课,并做好记录。
4、每学期结束前,教导处要汇总教师听课情况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做出总结。
5、学校教导处应经常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完成作业-管理
(一)布置与批改
1、教师在布置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教材规定的作业基础上,可依据大纲、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适量的补充作业。
2、学生的课外作业,应严格按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控制(即学生每天的全部课外作业量,一、 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按学业程度中等学生完成时间计算)。各学科教师之间要主动联系、协调,如出现难以解决的矛盾时,可会同班主任、教导处协商处理,不得加重学生负担。
3、要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克服作业布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遍数要合理,避免机械抄写现象,严禁以大量重复地抄(做)作业的手段惩罚学生。
4、作业批改要及时。一个学科同一类作业最多只能同时用两套作业本轮换。学生作业应由教师亲自批改。
5、作业批改要正确。教师的批改符号要统一,书写要工整,格式和用字要规范,不覆盖学生字迹,不批错、改错。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及时订正。提倡有计划、有选择地对作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面批,作文批改中的眉批、总批要有针对性。
(二)完成作业
1、学生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时按要求完成各科作业。
2、学生作业应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确有疑难,应主动请教家长、老师或同学,切实弄懂后再做。不得抄袭别人的作业。
3、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到安静、专心。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注意提高作业速度。作业完成后要认真检查。教师要教给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方法。
4、对作业中的错误,要按要求主动、及时地订正。
(三)管理
1、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应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统一规定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类型。
2、教导处每学期要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学生作业,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和解决。对经常不能按要求完成各科作业的学生要会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加强教育和督促。
四、辅导-接受辅导-管理
(一)组织辅导
1、教师要贯彻“分类辅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及学有困难的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开学初,教师应拟好辅导计划。一般包括对辅导对象的简析、辅导内容、时间、方法的确定及跟踪调查办法等。教师应重视对辅导对象尤其是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满腔热情,耐心辅导。
3、辅导时间一般安排在课内。如少数确有困难需占用课外时间的,应在保证学生活动、休息时间后,妥善安排进行辅导。
4、同一学生在各学科辅导时间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主动协商,妥善安排。
(二)接受指导
1、接受辅导的学生上课应注意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课余时间接受辅导应按照老师要求做好准备,主动质疑问难。
(三)管理
1、新学期开始后,教师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考查情况确定后进生名单,报教导处认定。
2、教师对后进生成绩差的原因,要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订出辅导计划。
3、教导处要经常检查辅导计划的落实情况及辅导效果。
4、对各类型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同家长取得联系。
五、组织活动-参加活动-管理
(一)组织
1、活动课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2、活动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3、未经教导处同意,任何人不得占用活动课时间进行补课或布置练习。
4、学科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安排本学科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统计等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
(二)参与
1、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2、学生应自觉接受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形成一种或多种专长。
(三)管理
1、每学期,教导处应严格按课程计划排齐活动课。
2、教导处要经常对活动课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
3、教导处在安排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兴趣活动课,安排有专长的教师进行专项训练。
4、各班及学校教导处要经常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兴趣爱好和特长展示、竞赛和评比活动。
六、组织考核-参加考核-管理
(一)组织考核
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学科均要进行考核。考试、考核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应由教导处确定并向教师公布。原则上,学校只组织期末考核。
2、凡考核科目,任课教师均须认真记载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并按学校要求进行学期总评,记分册于学期末交教导处备案。
3、各学科期末考核的阅卷工作,应按教导处要求统一进行。成绩的评定应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4、对学期总评成绩不合格学生,应由学校组织补考。
5、期末考试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做好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
(二)参加考核
1、学生须按时参加考试,独立完成考核项目,遵守考场纪律,认真完成口试或书面答卷,字迹工整。
2、考核后认真上好试卷分析评讲课,主动认真地订正错误,找出错误原因。
(三)管理
1、考核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2、命题一般由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
3、监考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原则上自己不监考自己班级。
4、阅卷由教导处统一印发质量分析表,由任课教师按栏目如实填写后报教导处。
5、考核后,教导处抽查试卷,作出分析,并对考试情况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