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镜湖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9-07 10:01信息来源: 镜湖区应急管理局阅读次数:编辑:季梦吟 字体:【  

各街道、区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镜湖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96        


镜湖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二〇二二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防灾减灾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镜湖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芜湖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芜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镜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主要成效

镜湖区地处东经118°20′118°29′,北纬31°8′31°23′之间,总面积121平方公里。全区由中心城区和荆方地区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城区位于长江东岸,青弋江北岸。荆方地区位于青弋江南岸。镜湖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十三五时期,全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尤其是2016年省境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2020年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给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区年平均受灾人口21537紧急转移安置6059农作物受灾面积 1203.37公顷倒塌房屋4直接经济损失8745.43万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街道各部门共同努力,稳步提升全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全力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为0,远低于1.3%的规划目标,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建立了镜湖区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全区防灾减灾工作。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区政府及时调整了区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以区减灾委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议事协调作用,完善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形成自然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初步建成了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2.依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不断提高

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修订了《镜湖区森林(林地)火灾应急预案》,同步推进了《镜湖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镜湖区地震应急预案》《镜湖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预案的修订,规范了灾害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直接指导。细化了各街道、各部门相关责任人的防灾减灾责任和义务,建立并完善了防灾减灾体系。在自然灾害应对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中,不断强化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物资、生活救助等能力,提高了自然灾害综合应对水平。

3.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得到加强

自然灾害监测、综合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升。涉灾部门灾情预警、信息共享更加及时,多部门灾情会商、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协同联动更加高效。多渠道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率显著提高。建成全区雨情、水情、汛情、灾情预报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完善了防汛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在2020年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自然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有针对性进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推进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了区、街道、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强化三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体系建设,灾情信息报送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制定了自然灾害查灾核灾工作规程,提高了查灾核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5.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健全

配合市政府初步建立了--街道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立健全了镜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救助项目和救助内容,达到了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

6.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持续夯实

十三五期间,我区共成功创建了 1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在各街道展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防灾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7.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依托区减灾救灾委,培养应急救援、卫生、志愿服务等各行业防灾减灾人才队伍。以驻区各单位和基层灾害信息员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骨干作用,吸纳企业员工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完善了防灾减灾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打仗、打硬仗

)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依然严峻,灾害综合风险更加突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增多,各类自然灾害易发高发,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冰雪、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呈现高发态势。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对我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此外,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比较普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尚未完全落到实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共享仍有不足,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设防水平有待提升。住房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务、通信、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城乡老旧危房抗震能力差,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突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森林(林地)火灾等灾害监测网仍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待加强,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不足。自然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加强,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能力有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干部业务培训不够。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全社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关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为推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将日益成熟和广泛使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强大合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区政府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全力推进自然灾害应对有序有效。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统筹防范化解全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生活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切实把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落到实处。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把握灾害形式和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科学实施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加强全区重点防治工程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并严格执行,增强全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统筹协调,有效应对全区各种自然灾害。

3.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坚持区委、区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分级负责,街道办事处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4.科技赋能、精准治理

加强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大力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新体系,努力实现全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精准、抢险救援高效、恢复重建有序。

5.依法管理、社会共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标准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规划目标

1.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进程。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2.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95%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0.8人以内。

3.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区级应急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并投入使用。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5.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探索整合更多资源,继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力争共创建3个全国或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均有不少于1名灾害信息员,多灾易灾社区、村设置AB岗。

6.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从政策、机制、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引导、协调和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7.区域内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8.防灾减灾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与毗邻县、区防灾减灾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

9.加强区域内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灾害。

10.提高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做好灾前预警,灾后迅速反应救灾能力;提高森林(林地)防火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森林(林地)火灾救灾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1.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强化全区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的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建立并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深入分析查找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机理、致灾原因等特点和规律,评估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止措施和工作建议。强化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协作机制,统筹构建区域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物资保障、联合应急救援等体系,提高区域间灾害联防联控和协同响应能力。

2.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和预案标准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自然灾害防治法有关法律法规,统筹推进我区综合防灾减灾和单一灾种制度文件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构建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法治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行业管理和协调配合职责,进一步理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关系,提高灾害防治法治化水平。着力强化灾前、灾中、灾后等灾害防范应对过程性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全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物资调拨、应急演练、应急响应、现场指挥救援等工作规程和标准,逐步完善覆盖全灾种、全过程的自然灾害防治标准框架,形成具有镜湖区特点的自然灾害防治制度和标准体系。修订完善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落实责任和措施,强化动态管理,着力提升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预案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灾害应急演练。

3.不断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

继续推进完善各类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建立区应急、经信、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农村水务等单位的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致灾因子、受灾体、救援救灾力量资源等信息及时共享。建立完善灾情会商、灾害损失评估的联动共享机制,加强灾害趋势和灾情会商研判,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各街道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人员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志愿者、基层各类信息员等作用。

健全重特大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统一做好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强化信息公开,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扩大影响力。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4.不断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

坚持区政府鼓励、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大力培育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各专业类型和服务特长的社会组织,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慈善捐赠、生活救助、恢复重建、心理抚慰、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

积极支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社会资源紧急征用补偿政策和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保障民生的保险体系和制度框架。推进完善农业保险、森林(林地)保险、居民住房灾害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等,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积极作用。

5.不断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推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各类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季节性和区域性自然灾害风险,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编制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区、街道、社区等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6.不断健全区域间减灾交流合作机制

立足我区实际,加强与毗邻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应急协作机制,设置若干应急管理协作社区,开展多灾种综合性应急协作,统筹应急资源与应急力量管理,形成跨区域应急合力。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1.有效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完成全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分类型、分区块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修订全区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森林火灾等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加强灾害风险监测空间技术应用,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5G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升级改造感知设备,持续提升全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林业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力推进全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重大风险早期精准识别、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完善全区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上下贯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精准度。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

2.有效提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

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大力提高城乡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全区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评价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促进森林(林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改善。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森林(林地)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森林(林地)火险水平,提高防灭火能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试点,持续推进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加快全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推进区域内堤防达标建设。加快区域内中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老旧小区结合更新改造,补齐短板,有效缓解积水内涝现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地震易发区域房屋设施加固等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逐步提升避灾防灾能力。

3.有效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救灾能力

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构件以我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街道及社会救援力量为支撑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针对我区森林(林地)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地质灾害、雪灾和台风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分布特征,按照就近调动、快速出动、有序救援的要求,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强化装备配备等关键保障,提升快速精准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期救助、倒损民房恢复重建、旱灾和冬春生活救助等政策,提高灾害救助水平。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科学规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在多灾易灾社区推广基层避灾点设施建设。

4.有效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拨、监管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做好应急物资储备资金预算,落实分级储备责任,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完善储备模式,引导企业、街道、社区、家庭储备应急物资。综合考虑我区区域灾害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实际等,遵循就进储存、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则,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区重大物流设施设防标准、抗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到2025年实现全区储备的各类应急物资适时监测、快速调拨、全程追溯。

5.有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针对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引导和整合全区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应急管理科技平台。支持全区内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配合推动合作共建应急管理学院或院系,加大应急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统筹建设自然灾害人才队伍,组建自然灾害专家库,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6.有效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完善区政府指导、街道为主、社区服务的城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的发展。制定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组建由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社区(村)应急管理力量的建设,建立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制定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标准落实。街道办事处依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组建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增强防范和第一时间处置灾害事故能力,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开展全省、全市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灾害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健全社区预案体系,提升预案质量,鼓励引导志愿者、社区居民参加防灾减灾活动,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一次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街道、社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当前全区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委、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开展全区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突出洪水、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重点隐患调查,查明区域减灾能力,建立全区分区域、分类型、分要素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根据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评估与制图系统,开展全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编制镜湖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全区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专栏1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

1.组织开展镜湖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街、社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当前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2.建立全区分区域、分类型、分要素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3.编制镜湖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

(二)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的建设

在森林(林地)资源密集的社区,加强建设森林火灾专业防扑火救援队伍,配备扑火装备,定期组织森林扑火培训和演练,提升发现、处置初期森林火灾的打早、打小、打了的能力。探索建立与市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共训、共练、共战机制,加强日常联合培训,做好互补共进。在水旱灾害常发社区、重点流域,依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和相关单位人员等组建防汛抗旱专业队伍,着力构建紧密型、联动型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形成以专业化队伍为基础、第三方力量为保障的多层次防汛抗旱抢险队伍体系,加大防汛抗旱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力度,有效提升救灾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加强专业救援装备配备,强化实训演练。加强区域性应急联动,提升区域性地震现场应急救援队伍跨区域应急协同能力。依托现有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队伍和政府专职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区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应急救援装备储运和训练设施建设,加强应急培训教育和实战演练,拓展水上搜救、电力保障、道路抢险、通信保障等救援功能,持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专业救援和综合保障能力。

专栏2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建设

1.加强森林火灾专业防扑火救援队伍建设,在森林资源密集社区,加强建设森林火灾专业防扑火救援队伍。

2.加强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化队伍为基础、第三方力量为保障的多层次防汛抗旱抢险队伍体系。

3.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救援装备,强化实训演练,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应急协同机制。

4.加强其他重点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区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拓展水上搜救、电力保障、道路抢险、通信保障等救援功能。

(三)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推进区-街道-社区储备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并留有安全冗余。特别是加快推进社区基层备灾点建设,加强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的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在灾害事故高风险地区开展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示范推广。推广使用市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全程监管、统一调拨、动态追溯、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等多环节、全链条畅通。

专栏3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1.推进区-街道-社区储备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并留有安全冗余。

2.加快推进社区基层备灾点建设,加强交通不便或灾害风险较高的社区居(村)委会应急物资储备。

3.推广使用市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全程监管、统一调拨、动态追溯、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等多环节、全链条畅通。

(四)自然灾害保险工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合理提高理赔标准,积极争取扩大实施范围。探索研究大灾保险制度,共同建立大灾风险档案,不断提高大灾风险管理水平。


专栏4自然灾害保险工程建设

1.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合理提高理赔标准。

2.探索研究大灾保险制度,共同建立大灾风险档案,不断提高大灾风险管理水平。

(五)全区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设

对全区地震易发区域的基础设施如:老旧住宅、学校、医院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力争到2025年全面提高地震易发区域房屋设施抗震能力,大幅度消减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切实增强全区房屋设施低于地震灾害能力。

专栏5全区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设

1.对全区地震易发区域的基础设施如:老旧住宅、学校、医院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

2.力争到2025年全面提高地震易发区域房屋设施抗震能力,大幅度消减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切实增强全区房屋设施低于地震灾害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减灾救灾委员会负责本规划的统筹协调,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责任,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区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本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际,制定部门防灾规划,编制部门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

(二)加大资金投入

区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有关部门要将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将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支持鼓励引导驻区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事业。

(三)强化政策保障

区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规范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程序,持续深化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相关制度标准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实现综合防灾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加强队伍培养

区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抢险救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强化社区等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

(五)加强评估考核

区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有关部门要将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健全评估考核工作机制,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

政策咨询 我要问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3-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