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农村公路网规划(2017-2030年)研究报告
镜湖区农村公路网规划(2017-2030年)
研究报告
芜湖市镜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目 录
1 概述
1.1 规划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同时随着《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的正式印发,国道线位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区域公路网络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迫切需要对全区公路网布局进行完善。
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编制的《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已经通过审查,并下发到各个部门开始实施,根据规划,规划范围内的省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增的省道绝大部分占用了既有县道,规划的县道又占用了不少乡道,规划的乡道占用了不少村道,原有农村公路体系被打乱,区域内农村公路网需要进行重新规划,以良好衔接新规划的上级路网。
县乡村道属于农村公路的范畴,规划的编制有利于科学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完善农村公路网的结构布局,对于加快形成和覆盖更广泛的农村公路网基础设施网,更好发挥交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特编制本规划。
随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相继出台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镜湖区的旅游服务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现有公路等级和服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格局的演变对公路网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服务水平更高的公路网体系。
农村公路是连接城区和乡镇的重要通道,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加强公路互联互通水平,让交通运输发展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从而促进城区和乡镇协调联动发展,公路网具有沟通和联系的重要作用。“要想富、先修路”是普遍共识,公路是承担中长距离、较大运量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更加完善的公路网,对于镜湖区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和全区经济发展,方便全区人民便捷出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加密网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扩能提速,加强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引领和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根据安徽省及市县相关规划,结合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和期限
1.2.1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镜湖区荆山地区和方村街道办,总面积为73.1平方公里。
1.2.2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年为2017年,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0年,特征年为2020年、2022年和2025年。
1.3 规划思路
公路网规划包括收集资料、现状调查、交通需求预测、制定规划目标、研究路网规模、分析路网布局的影响因素、梳理重要节点、解读上级规划路网、形成县道、乡道和村道的规划布局方案、制定近期建设计划、综合评价规划方案等。
图1‑1规划技术路线图
1.4 规划过程
本规划由镜湖区住建委组织,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担研究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镜湖区各相关部门全程参与。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了各类资料,征求地方意见,邀请各乡镇领导和人民群众进行咨询,充分吸纳、融汇各方的意见与建议,形成规划方案。
2018年9月10日,项目正式启动,开展调查和资料收集。
2018年9月30日,对接初步公路网规划方案。
2018年10月20日,初稿汇报,与相关单位进一步对接。
1.5 规划依据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16年)
Ø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2010年)
Ø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Ø 《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
Ø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网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皖交规划函[2017]271号)》
Ø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Ø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Ø 《芜湖市“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
Ø 《芜湖市镜湖区荆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Ø 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 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现状
2.1 镜湖区简介
镜湖区是芜湖市的中心城区、服务业的核心区,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科教文化资源富集,生活、娱乐、休闲设施配套完善,是全市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是理想的宜业、宜商、宜游、宜居之地。
经2006年与2010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2012年9月作为安徽省试点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撤销1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10个公共服务中心之后,现辖滨江、天门山、弋矶山、赭山、赭麓、张家山、镜湖新城、大砻坊、汀棠、荆山10个公共服务中心和方村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常住人口约60万,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
近年来,镜湖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四个现代化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成功创建了金融、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工业设计、文化旅游、信息软件6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镜湖区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人才强区、三产兴区、文化立区、统筹发展四大战略,打造人居环境最美、经济实力最强、社会秩序最好、百姓受益最多的“四最镜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城市建管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加快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思路、新举措,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4亿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增长11.6%;财政收入52亿元,增长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35元,增长8.9%。
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区坚持不懈做好民生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城区、安徽省文明城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
2.2 行政区划
2000年,镜湖区辖6个街道。
2003年,镜湖区位于市区中心。区境东、北与鸠江区接壤,西和新芜区毗邻,南与马塘区隔青弋江相望。镜湖区辖境湖、中江、东门、北门、赭山、赭麓6个街道,43个社区、1个村。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芜湖市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芜湖市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和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社区划归镜湖区管辖。镜湖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
2006年2月9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芜湖县原荆山镇区域、鸠江区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区政府驻北京东路。2006年4月,镜湖区将14个街道调整为11个(镜湖、吉和、赭山、弋矶山、天门山、汀棠、赭麓、北京路、东门、北门、荆山)。
2010年8月,原芜湖县方村镇划归镜湖区管辖,同时撤销方村镇,在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方村街道,为镜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驻方塘。
2011年,镜湖区下辖镜湖、东门、北门、赭山、赭麓、吉和、北京路、弋矶山、天门山、汀棠、荆山、方村12个街道办事处,60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738个居民小组,60个村民小组。
2012年9月,镜湖区作为安徽省试点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1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10个公共服务中心之后,全区现辖滨江、天门山、弋矶山、赭山、赭麓、张家山、镜湖新城、大砻坊、汀棠、荆山10个公共服务中 心和方村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
2.3 公路网发展现状
2.3.1 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
镜湖区荆山地区和方村街道范围内,G50沪渝高速途径荆山地区,规划范围内无国道。
省道2条,分别是S334峨山东路和S335湾石路。S334峨山东路位于方村工业集中区南侧,境内里程3.41公里。S335(湾石路)位于方村南部,境内里程是4.92公里。湾石路整体呈东西走向,向东连接芜湖县,向西可达三山区和繁昌县。
2.3.2 农村公路
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下,镜湖区对农村公路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镜湖区农村公路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达深度大幅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以乡村道为基础的公路网体系,农村公路网整体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镜湖区范围内农村公路(县乡村道)总里程156.851公里,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1镜湖区现状农村公路情况
类别 |
里程(km) |
占比(%) |
县道 |
27.247 |
17.4% |
乡道 |
86.214 |
55.0% |
村道 |
43.39 |
27.6% |
合计 |
156.851 |
100% |
2.4 公路网现状综合评价
2.4.1 评价指标
根据路网密度、等级水平指数、路网连通度、公路网铺装水平等指标,对镜湖区目前农村公路网现状进行总体评估。
1、路网密度
公路网密度是反映地区公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路网结构规模的合理性。
面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指单位面积拥有的公路里程长度,经计算镜湖区农村公路网面积密度为:215公里/百平方公里。
2、路网等级水平
路网等级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路网的等级水平指数;
——第i条公路(或路段)的里程;
——第i路段的技术等级;高速公路为0,一级公路为1,二级公路为2,三级公路为3,四级公路为4,等外公路为5。
根据计算镜湖区现状农村路网(县、乡、村道)等级水平为3.44,总体处于三~四级公路水平,路网等级水平较低,有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3、运输网络连通度
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是通过考察网络交通节点的连通情况,从运输网络的布局方面来反映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点,其定义为规划区域内各节点间依靠交通运输网络相互连通的强度。
C—运输网络连通度
L— 运输网络总长度(公里)
ξ—运输网络变形系数,此处取1.2.
A —区域面积(平方公里)
N—区域内节点数
根据镜湖区行政区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镜湖区现状农村路网(县、乡、村道)网络连通度为1.43,路网结构基本上处于树状结构,农村公路路网连通度较低,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4.2 存在主要问题
全区交通运输发展成绩斐然,但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路网规模总量不足。从现状路网密度上来看,区内农村路网覆盖广度、通达深度依然不足,路网规模依旧不足,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路网布局有待完善。现状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较低,断头路较多,同时相邻自然村之间道路沟通不足,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改善。
路网技术等级水平有待提高。镜湖区现状农村路网(县、乡、村道)等级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四级公路水平,路网等级水平差,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出行要求。随着镜湖区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区域内部交通压力及对外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现状技术等级将逐渐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等级水平亟待提高。
综合交通运输网衔接不顺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统筹不够,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融合仍不足,综合运输网络建设亟待推进。不同等级公路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交通网络衔接仍不够顺畅,综合运输枢纽布局不完善,功能不齐全,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的客货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3 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
3.1 相关规划解读
3.1.1 城市道路网规划
依据最新修改的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镜湖区荆山和方村地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有利民路、大工山路、峨山路、白马山路、徽州路和梦溪路等。如下图所示。
芜湖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图
3.1.2 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
依据《芜湖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在镜湖区荆山和方村地区范围内,干线公路是S335湾石路,湾石路向东接陶辛镇、芜湖县,向西接峨桥镇、繁昌县。
芜湖市干线公路十三五规划图
3.2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围绕全省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芜湖市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的目标,充分发挥主城区功能优势,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力打造“四最”镜湖。
绿色发展质量明显提升。高度重视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资源禀赋加强城区环境建设,形成一山一河一轴一湖、多点成网的绿地空间格局,建成以城市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河流、主题园区为主的绿色发展载体。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下降,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市控目标,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7%以上,形成2条城市慢行绿道。
推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推进棚户区和老城区改造,打造精品载体,建设优美城市环境,提升镜湖发展潜质。加强区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城市文化及商业品位提升。城市规范管理显著加强,全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改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56个,共计2.4万户、197万平方米。
(二)经济实力最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争取向650亿元冲刺,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58亿元,五年累计实现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突破67亿元,年均增长8.5%。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区域影响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高端产业,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力争在“互联网+”物流、农业、旅游、金融、益民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到2020年,培育2家百亿级以上互联网企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优质要素快速积聚,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到2020年,引进服务业企业不少于800家,服务业企业税收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7%以上,在全省城区确保领先地位。
培育协同发展连接点。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和我区优良的区位优势,抓住国内产业升级与区域产业转移的机遇,与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打造长江流域地区的信息枢纽,培育面向皖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节点,形成横跨多个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服务节点,带动资金流汇聚的金融节点,将我区构建为长江流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连接点。
大力发展“五型经济”。结合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求和我区禀赋,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皖江区域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核心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经济与信息枢纽、对外开放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城区。
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权力清单制。健全行政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保障公平正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初信初访化解率达到90%。
创新社会治理。强调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快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救助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络社会引导和管理。推进基层群众依法自治,强化社区职能,壮大社会组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鼓励文明经商、文明生活,打造和谐文明、秩序井然、品质高雅的芜湖首善之区。到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6家、省文明社区20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80个,平安社区(村)覆盖率达90%。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标,积极探索民意主导、多方投入、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镜湖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
指 标 |
2015年 完成 |
2020年 目标 |
年均 增长 |
指标 属性 |
|
一、经济发展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98 |
向650冲刺 |
10 |
预期性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
7.2 |
11.6 |
—— |
预期性 |
|
财政收入(亿元) |
44.4 |
突破67 |
8.5 |
预期性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85 |
突破458 |
10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39 |
突破400 |
11 |
预期性 |
|
二、结构效益 |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3.1 |
87 |
提高3.9 |
预期性 |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5 |
8 |
提高2.5 |
预期性 |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8 |
70以上 |
—— |
预期性 |
|
三、创新发展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7 |
3.2以上 |
提高0.5 |
预期性 |
|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12 |
18 |
—— |
预期性 |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2.6 |
5.6 |
—— |
预期性 |
|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
1047 |
5000 (累计) |
—— |
预期性 |
|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
12.5 |
20 |
—— |
预期性 |
|
培育引进创新创业等各类人才团队(个) |
6 |
30 (累计) |
—— |
预期性 |
|
四、绿色发展 |
|||||
空气质量 |
城市PM2.5下降 |
达标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77.9 |
市下达 |
—— |
||
绿化覆盖率(%) |
41.6 |
47 |
—— |
约束性 |
|
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 |
120 (累计) |
150 (累计) |
|
约束性 |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
—— |
268.3 (控制数) |
—— |
约束性 |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3 |
7 |
—— |
约束性 |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2.5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2.33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氨氮 |
-2.56 |
市下达 |
—— |
||
二氧化硫 |
-0.92 |
市下达 |
—— |
||
氮氧化物 |
-1.43 |
市下达 |
—— |
||
五、开放发展 |
|||||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
115 |
185 |
10 |
预期性 |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2 |
3.39 |
10 |
预期性 |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4.27 |
5.99 |
7 |
预期性 |
|
六、共享发展 |
|||||
户籍人口(万人) |
46 |
48 |
—— |
预期性 |
|
常住人口(万人) |
55 |
60 |
—— |
预期性 |
|
居民人均收入(元) |
33027 |
50816 |
9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1.65 |
1.8 |
—— |
预期性 |
|
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
95 |
—— |
预期性 |
|
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全覆盖 |
—— |
预期性 |
|
棚户区改造(户) |
7357 |
24000 (累计) |
—— |
约束性 |
3.3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3.3.1 铁路
镜湖区荆山和方村范围内的铁路是皖赣线,皖赣铁路(皖赣线)自安徽省芜湖市至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北连宁铜铁路和淮南铁路,南接浙赣铁路和鹰厦铁路,是沟通安徽、江西两省的铁路干线,全长550千米,被称为华东第二通道。
3.3.2 水运
镜湖区荆山和方村范围内,主要航道有芜申运河、青弋江,其中芜申运河规划为三级航道,青弋江规划为四级航道。
3.4 公路交通需求预测
Ø 公路运输总量预测
公路运输量包含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主要预测方法有弹性系数法和回归分析法。
弹性系数法是在对一个因素发展变化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弹性系数对另一个因素发展变化作出预测。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预测镜湖区的公路运输量;
为基准年公路运输量;
为弹性系数;
为GDP年增长率;
为预测年;
为基准年。
回归分析法是在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方程作为预测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
根据两种方法预测结果如下。
表3‑2公路客货运量预测分析表
年份 |
弹性系数法 |
回归分析法 |
推荐值 |
|||
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年) |
公路货运量(万吨/年) |
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年) |
公路货运量(万吨/年) |
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年) |
公路货运量(万吨/年) |
|
2020年 |
121 |
1689 |
147 |
1595 |
134 |
1642 |
2025年 |
135 |
1966 |
155 |
1801 |
145 |
1884 |
2030年 |
148 |
2243 |
162 |
2007 |
155 |
2125 |
Ø 公路交通量分布预测
公路交通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过境公路交通量、出入境公路交通量和境内公路交通量。过境公路交通量指的是从镜湖区境外某地经过镜湖区到达镜湖区境外另一地的公路交通量。出入境公路交通量指的是从镜湖区境内某地到达镜湖区境外某地的公路交通量。境内公路交通量指的是从镜湖区境内某地到镜湖区境内另一地的公路交通量。
根据规划范围,将规划区域划分为2个内部交通小区,根据镜湖区周边市县布局,将镜湖区周边划分4个外部交通小区。
(1)出行生成预测
出行生成是根据各个交通小区的用地类型和人口数量,乘以相应的交通发生吸引率,从而得到每个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
2020年和2030年各交通小区发生吸引量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3各交通小区发生吸引量预测表 (单位:人次/天)
小区编号 |
小区备注 |
2020年 |
2030年 |
||
发生量 |
吸引量 |
发生量 |
吸引量 |
||
1 |
荆山区域 |
1045 |
1115 |
1276 |
1249 |
2 |
方村街道 |
4696 |
4769 |
6155 |
6229 |
101 |
芜湖市区方向 |
5624 |
5651 |
7675 |
7702 |
102 |
芜湖县方向 |
1601 |
1625 |
2124 |
2147 |
103 |
繁昌县方向 |
1938 |
1952 |
2814 |
2827 |
104 |
南陵县方向 |
1525 |
1547 |
2023 |
2045 |
(2)出行分布预测
出行分布是“四阶段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行分布是将预测的各小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即预测从每一个出行发生的交通小区i到每一个出行吸引的交通小区j的出行交通量,推求各个交通小区间的交通分布辆,从而构成一个交通分布矩阵。
出行分布模型的种类较多,如增长系数模型、重力模型、机会模型等,其中重力模型使用最为普遍。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假定交通分布的模式在当前年和未来年变化不大,能够用某一增长系数对未来年的交通分布状况进行预测。重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交通小区i到交通小区j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小区i的交通产生量、交通小区j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小区i和j之间的交通阻抗系数参数(如两区之间交通的距离、时间或费用等)成反比。
双约束重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式中,,
——从交通小区i到j的交通分布量;
——交通小区i
的交通发生总量;
——交通小区j
的交通吸引总量;
——平衡系数;
——阻抗函数
阻抗函数有如下三种形式:
1) 幂函数:
2) 指数函数:
3) Gamma函数:
根据上述分布预测模型,将前面预测得到交通生成的预测结果代入模型,即可得到规划年交通分布预测量,如下表所示。
表3‑4各小区出行OD矩阵2030年预测表(单位:人次/天)
OD |
1 |
2 |
101 |
102 |
103 |
104 |
1 |
1097 |
1255 |
1209 |
1080 |
1090 |
1108 |
2 |
1116 |
560 |
539 |
430 |
424 |
464 |
101 |
330 |
698 |
712 |
578 |
562 |
628 |
102 |
470 |
1147 |
1066 |
862 |
879 |
1026 |
103 |
662 |
434 |
380 |
361 |
342 |
376 |
104 |
655 |
800 |
708 |
621 |
635 |
655 |
Ø 公路发展需求分析
公路交通需求分析立足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公路发展需求进行分析。
随着镜湖区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公路运输需求将不断扩大,区域公路受益最大的是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农村公路交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投资环境,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能,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这是农民群众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可以打破农村地区的自然封闭状态,有效地促进农村的资源开发,使广大农村蕴藏的土地、矿产、森林、水电以及旅游等资源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而且还可以畅通与扩大农村的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使农村的自然物产和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从农村路网现状布局上来看,根据未来的需求预测,应继续加强荆山、方村地区与芜湖市区的路网衔接,同时加强与周边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和三山区的农村路网联系。
4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4.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深入贯彻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建设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一大目标、五大任务”的总体要求,以改进提升公路运输网络为宗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推动农村公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打造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文明交通。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为全域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4.2 规划原则
1、布局合理。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与城镇体系规划、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统筹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农村公路网络。
2、结构优化。加强区域路网结构顶层设计,充分尊重上位规划,合理确定县道、乡道及村道的功能定位和各自规模,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农村公路网络。
3、衔接顺畅。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提高与周边市县公路网的连通性,加强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4、规模适当。充分考虑区域内综合运输体系布局,科学把握未来交通运输需求,合理确定市县农村公路网总体规模,实现路网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5、绿色发展。充分利用既有路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4.3 规划目标
从宏观层面上看,在国省干线公路网规划框架下,进一步改善区域内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实现与国省干线公路有效衔接,发挥交通基础性作用,带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乡村间的交通联系,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村公路网集散能力,有效联系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和交通枢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公路网提质增效,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构建路线功能明确、布局结构优化、规模配置合理、适应并适当超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公路网络。
总目标:
到规划期末2030年,全区农村公路等级化率将达到100%,农村路网由树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全区全面建成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的县道网络,全面实现街道办通县道及以上公路。全区形成以三四级路为主体的乡道网,四级路为主体的村道网,农村公路结构更加合理,全面实现建制村通乡道,自然村通村道,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具体目标:
1.网络更健全
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县道公路网络,县道、乡道、村道形成金字塔体系结构。
2.结构更合理
规划期内逐步实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或路面改善,技术等级全面提升,逐步提高二三级公路所占比重,到2030年实现所有街道办与周边重要节点通县道以上公路直通,实现所有行政村乡道以上公路直通。
3.总量规模更适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梳理区域内重要节点,预测交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农村公路总量规模。
4.衔接更顺畅
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省道网的衔接,提高与周边市、县路网的连通性,加强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5.发展更绿色
充分利用既有路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5 布局方案
5.1 农村公路定位
5.1.1 县道功能定位
县道:指具有全区政治、经济意义,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际间公路以及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和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的公路。
5.1.2 乡道功能定位
乡道:指为乡镇经济服务,除县道及县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乡际间公路以及连接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建制村的公路。
5.1.3 村道功能定位
村道:指除乡道及乡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连接建制村与建制村、建制村与自然村、建制村与外部的公路,但不包括村内街巷和农田间的机耕道。
5.2 路网总量规模研究
路网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主要节点分布等,采用连通度法和国土系数法,从不同角度论证路网规模。
(1)连通度法
连通度法又叫“节点模型法”,计算的是在一定的节点连通强度下,区域内网络规模的合理规模。
式中:
L 为道路长度,Km;
C 为连通度( 代表网络水平);
A 为区域面积,km2 ;
N 为区域内节点数,个;
ε 为变形系数( 非直线系数)。
当C≤1. 0 时,表示网络连通度差;
当1. 0 < C≤2. 0,连通度较好;
当2. 0 < C≤3. 14 时,表示路网基本完善;
当C > 3. 14 时,表示路网连接各节点达到理想状态。
表5‑1连通度法预测结果表
年限 |
国土面积 A km2 |
节点个数N |
非直线系数ε |
连通度C |
路网规模(km) |
2020 |
73.1 |
84 |
1.18 |
1.26 |
214 |
2025 |
73.1 |
84 |
1.20 |
1.38 |
233 |
2030 |
73.1 |
84 |
1.22 |
1.51 |
246 |
(2)国土系数法
国土系数法综合考虑区域内的人口总量、土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三种因素,以此分析区域的合理公路网规模。依据的理论是国土系数理论,即“道路长度与人口和面积的平方根及其经济指标系数成正比”,其表达式为
式中:
Li为区域道路网总里程,km;
Pi为人口( 千人) ;
A 为区域面积,km2 ;
Ki为公路网经济系数。
历年公路网系数的值可以由历年的人口数量和公路网规模由下式计算求得
公路总里程与人均GDP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历史年份人均GDP 与计算得到的公路网系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的回归模型。
α、β 为回归系数;PGDP为人均GDP
表5‑2国土系数法公路网规模测算表
年限 |
人口 P(千人) |
面积A(km2) |
人均GDP(万元) |
系数α |
系数β |
路网规模(km) |
2020 |
60 |
73.1 |
2.0 |
0.032 |
0.25489 |
205 |
2025 |
63 |
73.1 |
2.3 |
0.034 |
0.25593 |
228 |
2030 |
65 |
73.1 |
2.5 |
0.035 |
0.25845 |
253 |
综合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5‑3公路网规模测算表
年限 |
连通度法 |
国土系数法 |
推荐值(km) |
2020 |
214 |
205 |
220 |
2025 |
233 |
228 |
240 |
2030 |
246 |
253 |
260 |
5.3 布局研究思路
(1)连接重要节点,形成干线公路网络
满足重要节点快速便捷交通需求,重要节点实现三级以上公路互联互通。
(2)加强县乡道覆盖,加大公路规模
在考虑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部分乡道升级为县道,部分村道升级为乡道,优化公路网结构,提高公路网规模。
(3)加强公路提级改造,提高公路质量
公路线形的走向尽量尊重既有路由,在原有公路基础上提升等级,根据出行需求适当加宽道路红线,按照相应技术等级标准提高公路质量。
5.4 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公路网主要是衔接农村地区经济中心、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农业基地、资源产区,因此农村公路网连接节点应选择在农村经济发展、人口聚集、产业分布具有主导作用的地区,并根据经济社会影响力和所属范围的不同,明确节点的重要度。对于公路网规划影响因素最大是节点布局和地形地貌。公路节点决定了公路线形的途经点,地形地貌将影响公路线形的走向。
Ø 节点分析
将镜湖区的节点分为三种类型。
一级节点是县城、重要交通枢纽、各乡镇、区域重要旅游景点等;
二级节点是各乡镇行政村,一般旅游景点等;
三级节点是各乡镇较大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农业产业园区等。
表5‑4节点类型分析表
节点类型 |
节点名称 |
一级节点 |
Ø 街道办:荆山、方村街道办; Ø 交通枢纽:高速出入口、客运站、港口码头等; |
二级节点 |
Ø 行政村:天城、利民、马厂、合心等; Ø 旅游景点:鸠兹豫园、芜湖古城、世贸滨江文化艺术中心、荆山高科技产业园项目等; |
三级节点 |
Ø 较大自然村:规划范围内所有较大自然村。 |
5.5 布局方案
5.5.1 县道
县道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县道是衔接国省道,集散乡道和村道交通的重要功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县道网的规划首先要满足镜湖区街道办和城区的连接,加强街道办之间、街道办到市区、街道办到工业区和农业示范区、乡镇到旅游景点的联系,加强重要节点的覆盖,加快构成网络完善、衔接良好、畅通便捷的县道网体系。
Ø 既有县道分析:
荆山和方村范围内,既有县道有荆十路、隆卡路、六方路和湾石路。由于荆十路部分路段已经改建为城市道路,需要重新界定起终点;农村公路年报数据中的隆卡路在芜湖县境内已经改线,本次规划需要与芜湖县境内的新规划隆卡路进行衔接;湾石路已经升级为省道,不再作为县道。
Ø 县道规划思路:
县道首先的功能属性是乡镇之间的连接道路,由于本次规划范围内的荆山和方村之间的联系需要县道来完成。另外,对外衔接的道路,应提升为县道,比如隆卡路和六方路,虽然在镜湖区境内里程很短,但是作为对外联络线,功能很强,意义重大。
通过分析认为,埭南社区缺乏一条南北向县道与方村街道办衔接,因此建议增加一条县道,完善埭南与方村之间的路网联系。
Ø 县道规划方案:
考虑与国省干线及相邻地区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补充,结合县道连通性分析,保留既有县道3条,其中隆卡路改线,规划新增县道1条——旗抖路,县道净里程合计为29.885公里。
表5‑5县道规划表
序号 |
编号 |
路名 |
起点 |
终点 |
主要控制点 |
净里程(km) |
总里程(km) |
备注 |
规划等级 |
1 |
X010 |
荆十路 |
荆山 |
陶辛镇界 |
方村街道 |
15.614 |
15.614 |
既有县道 |
三级 |
2 |
X016 |
隆卡路 |
六郎镇界 |
弋江区界 |
东后 |
3.414 |
3.414 |
既有县道改线,对外通道 |
三级 |
3 |
X023 |
旗抖路 |
旗杆 |
抖村 |
埭南社区 |
10.857 |
11.857 |
老X023延长 |
二级 |
|
|
|
|
|
合计 |
29.885 |
30.885 |
|
|
5.5.2 乡道
Ø 既有乡道分析:
镜湖区荆山和方村地区,既有乡道有蒋山路、环山路、棠梅路、六丈路、天城东环路、东环路、太竹路、腰埂路、石桥路、太竹路、王埂路等,年报库中乡道现状总里程是86.214公里。
经历多年的城市道路建设和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的建设,农村公路变化较大,原有的乡道部分路段改为市政道路,需要重新界定起终点,还有部分乡道存在断头路,与其他道路衔接不畅,布局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Ø 乡道规划思路:
1、周边行政村至镇区需要规划放射型乡道;
2、乡镇小型旅游景点、农业生态园、农家乐等重要节点,与周边国、省、县道的联系,需要规划乡道;
3、串联较多行政村或自然村,服务人口较多,而且里程较长的道路,需要规划为乡道;
4、提高网络化水平、提高乡道网连通度,需要将乡道断头路打通,或者连通至周边县乡道;
5、强化县道与县道之间的衔接,需要乡道衔接原本接不上的县道。
Ø 乡道规划方案
本次规划乡道23条,净里程合计为113.668公里。
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5‑6乡道规划表
编号 |
路名 |
起点 |
终点 |
途径点 |
净里程km |
总里程km |
备注 |
规划等级 |
X001 |
环山路 |
荆十路 |
荆山街道 |
荆山门 |
3.558 |
3.558 |
既有乡道 |
双车道四级 |
X002 |
蒋山路 |
荆西村 |
荆山河 |
西山咀 |
2.271 |
2.809 |
既有乡道 |
双车道四级 |
X003 |
荆山环路 |
荆山 |
荆山 |
荆山 |
12.483 |
12.483 |
规划新增 |
三级 |
X004 |
龙陡路 |
龙塘 |
陡北 |
星兴 |
3.979 |
3.979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X005 |
天城东环路 |
方村工业区 |
南埂 |
中南、下窑渡 |
6.377 |
6.377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06 |
棋胜路 |
棋盘村 |
白马山路 |
西滩、胜利村、利民村 |
6.026 |
6.026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07 |
天城路 |
东五 |
六号 |
大桥 |
2.307 |
2.307 |
原乡道改线 |
双车道四级 |
Y008 |
天城南路 |
三四 |
三号 |
东沟 |
2.465 |
2.465 |
原乡道延长 |
双车道四级 |
Y009 |
利行路 |
利民(长中村) |
行春 |
西湾、花园、沙坝头 |
12.770 |
12.77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10 |
方村工业路 |
荆山环路 |
娘娘殿 |
方村工业区 |
6.493 |
6.493 |
方村工业集中区道路 |
双车道四级 |
Y011 |
陡港路 |
陡北 |
港东 |
中二 |
1.721 |
1.721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12 |
太竹路 |
合心(竹园村) |
太四 |
马元 |
4.666 |
4.666 |
既有乡道 |
双车道四级 |
Y013 |
竹涵路 |
竹园 |
中涵 |
合心 |
3.023 |
3.023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14 |
石桥路 |
合义 |
罗谈 |
五星 |
5.085 |
5.085 |
既有乡道延长 |
三级 |
Y015 |
方村东环路 |
陈屋基 |
刘屋基 |
罗谈、旗杆 |
8.389 |
8.389 |
既有乡道 |
双车道四级 |
Y016 |
五花路 |
腰村 |
潘庄 |
五星、花园、大戴基 |
6.391 |
7.672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17 |
新华路 |
六方路 |
杨坝 |
老屋基 |
4.734 |
4.734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18 |
花园路 |
花园 |
荆山河堤 |
万村 |
1.423 |
1.423 |
村道升级 |
三级 |
Y019 |
街后路 |
方村街后 |
荆十路(梅村) |
老屋基 |
1.688 |
1.688 |
村道升级 |
双车道四级 |
Y020 |
腰埂路 |
腰埂 |
罗岔 |
北埂、李岔 |
4.826 |
4.826 |
既有乡道 |
双车道四级 |
Y021 |
腰罗路 |
腰埂 |
罗岔 |
东埂、渭湾 |
4.128 |
4.128 |
既有乡道 |
双车道四级 |
Y022 |
腰方路 |
腰埂 |
方家 |
方家 |
3.820 |
3.820 |
既有乡道延长 |
双车道四级 |
Y023 |
陡村环路 |
楼村 |
陡村 |
陡村 |
5.045 |
5.045 |
既有乡道改线 |
双车道四级 |
|
合计 |
113.668 |
115.487 |
|
|
5.5.3 村道
村道规划思路是以现有村道的升级改造为主,新增为辅。由于历经多年的“村村通”和“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的建设,镜湖区境内所有的自然村基本都实现了村道连通,因此本次规划的重点是对既有村道的升级改造,和部分村道的延长、连通与网络化。
本次规划村道187条,总里程127.449公里。
表5‑7村道规划表
路线名称 |
起点 |
终点 |
规划等级 |
所属地区 |
里程km |
|
C001 |
胡潭路 |
环山路 |
胡潭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961 |
C002 |
荆西村北路 |
荆西村 |
荆西村北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608 |
C003 |
荆西村民组路 |
荆西村西 |
荆西村村民组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124 |
C004 |
荆西村西路 |
荆西村西 |
荆西村南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450 |
C005 |
大坝塘西路 |
大坝塘 |
大坝塘西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259 |
C006 |
大坝塘路 |
利民东路 |
大坝塘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783 |
C007 |
蒋山北路 |
蒋家山北 |
荆山河 |
四级 |
荆山地区 |
1.644 |
C008 |
蒋家山路 |
蒋家山 |
西山咀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722 |
C009 |
水泥厂路 |
荆山 |
荆山南水泥厂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826 |
C010 |
荆山中学路 |
荆山中学东 |
荆山中学西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383 |
C011 |
荆山进山路 |
荆山 |
荆山南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516 |
C012 |
荆山进山路2 |
荆山 |
荆山西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263 |
C013 |
荆山门路 |
荆山门 |
荆山河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413 |
C014 |
荆山小学西路 |
荆十路 |
青弋江堤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357 |
C015 |
胡家山路 |
胡家山 |
胡家山南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228 |
C016 |
荆山圩路 |
荆十路 |
荆山圩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330 |
C017 |
农耕公社东路 |
青弋江南岸 |
荆十路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757 |
C018 |
史屋路 |
荆十路 |
史屋 |
四级 |
荆山地区 |
0.805 |
C019 |
杨坝路 |
杨坝 |
杨坝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01 |
C020 |
新友路 |
新友 |
新友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03 |
C021 |
中沟路 |
八九 |
天城中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2.833 |
C022 |
中南路 |
中南 |
荆十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94 |
C023 |
棋盘村南路 |
棋盘村 |
棋盘村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18 |
C024 |
棋盘村西路 |
棋盘村 |
荆十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16 |
C025 |
方村工业区一路 |
方村工业区 |
塘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25 |
C026 |
方村工业区二路 |
方村工业区 |
星兴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03 |
C027 |
方村工业区三路 |
方村工业区 |
荆十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11 |
C028 |
方村工业区四路 |
方村工业区 |
星兴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2.143 |
C029 |
方村工业区五路 |
方村工业区 |
西滩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39 |
C030 |
龙塘北路2 |
龙塘北 |
欧阳河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39 |
C031 |
龙塘北路3 |
龙塘北 |
荆山河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83 |
C032 |
天城中心村一路 |
天城中心村 |
天城中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96 |
C033 |
天城中心村二路 |
天城中心村 |
天城中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95 |
C034 |
天城中心村三路 |
天城中心村 |
天城中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58 |
C035 |
天沟路 |
天城中心村 |
中沟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67 |
C036 |
六三路 |
六号 |
三号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35 |
C037 |
西滩路 |
西岸沟 |
西滩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95 |
C038 |
南埂路 |
西滩 |
南埂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578 |
C039 |
南荆路 |
南埂 |
荆山河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38 |
C040 |
荆南路 |
荆十路 |
南埂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08 |
C041 |
天民路 |
天民学校 |
隆卡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59 |
C042 |
东后路 |
东后 |
荆十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08 |
C043 |
陡北路 |
陡北 |
陡北西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93 |
C044 |
中一路 |
中一东 |
中一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53 |
C045 |
马厂环路 |
马厂 |
马厂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29 |
C046 |
马厂南支路 |
马厂 |
马厂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49 |
C047 |
竹园一路 |
竹园 |
竹园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92 |
C048 |
竹园二路 |
竹园 |
竹园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86 |
C049 |
马厂路 |
马厂 |
马厂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04 |
C050 |
马中路 |
马厂 |
中二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13 |
C051 |
中马路 |
中二 |
马厂沟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24 |
C052 |
长马路 |
长中东 |
马厂沟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73 |
C053 |
长龙路 |
长中 |
长龙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2.195 |
C054 |
马厂沟路 |
利民东 |
小河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770 |
C055 |
六丈支路 |
马厂沟 |
六丈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10 |
C056 |
北辽路 |
北辽 |
北辽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72 |
C057 |
马黑路 |
马元 |
黑鱼潭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165 |
C058 |
合鱼路 |
合中 |
黑鱼潭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43 |
C059 |
胡湾路 |
六丈北 |
胡湾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631 |
C060 |
港东路 |
港东 |
店河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62 |
C061 |
陶屋基路 |
陶屋基 |
王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26 |
C062 |
张屋基路 |
张屋基 |
张屋基西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88 |
C063 |
合心渡路 |
合心渡 |
合心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39 |
C064 |
合心渡北路 |
合心渡 |
合心渡西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33 |
C065 |
合心渡南路 |
合心渡 |
合心渡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52 |
C066 |
合青路 |
合心 |
青弋江堤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100 |
C067 |
合陈路 |
合心 |
陈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04 |
C068 |
园霄路 |
荆十路 |
小园霄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28 |
C069 |
梅屋基路 |
小园霄 |
梅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19 |
C070 |
门楼西路 |
门楼西 |
门楼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30 |
C071 |
门楼路 |
门楼 |
门楼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33 |
C072 |
腰村路 |
腰村 |
腰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26 |
C073 |
黑鱼坝路 |
陈屋基 |
小黑鱼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13 |
C074 |
黑鱼坝西路 |
小黑鱼坝 |
小黑鱼坝西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50 |
C075 |
邢太路 |
邢村 |
太一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34 |
C076 |
太一路 |
太一 |
太一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15 |
C077 |
泉前路 |
泉湾 |
前木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74 |
C078 |
泉湾路 |
泉湾 |
泉湾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80 |
C079 |
罗谈北路 |
罗谈 |
罗谈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68 |
C080 |
罗谈南路 |
罗谈 |
罗谈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34 |
C081 |
周新路 |
周坝 |
新屋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596 |
C082 |
旗六路 |
旗杆 |
双六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93 |
C083 |
谈村路 |
谈村 |
谈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327 |
C084 |
大黑鱼坝路 |
大黑鱼坝 |
大黑鱼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05 |
C085 |
龙黑路 |
龙山头 |
大黑鱼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650 |
C086 |
石桥头路 |
石桥头 |
石桥头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61 |
C087 |
金村路 |
金村 |
金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07 |
C088 |
后四一路 |
后四 |
后四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82 |
C089 |
后四二路 |
后四 |
后四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19 |
C090 |
前四路 |
前四 |
前四西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88 |
C091 |
前三路 |
前三 |
前三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44 |
C092 |
五星村中心村路 |
五星村中心村 |
五星村中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95 |
C093 |
长三路 |
方村小学 |
长三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00 |
C094 |
老刘坝西路 |
老刘坝 |
老刘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10 |
C095 |
老刘坝东路 |
老刘坝 |
老刘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54 |
C096 |
小屋基路 |
小屋基 |
小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419 |
C097 |
太五路 |
太四 |
太五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80 |
C098 |
丝瓜桥路 |
丝瓜桥 |
荒坝角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11 |
C099 |
李村一路 |
李村 |
荆山河堤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385 |
C100 |
李村二路 |
李村 |
荆山河堤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36 |
C101 |
李村三路 |
李村 |
李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43 |
C102 |
前屋基一路 |
前屋基 |
前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29 |
C103 |
前屋基二路 |
前屋基 |
前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82 |
C104 |
朱屋基一路 |
朱屋基 |
朱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03 |
C105 |
朱屋基二路 |
朱屋基 |
朱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74 |
C106 |
朱桥路 |
花园中心村 |
朱桥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18 |
C107 |
朱桥路 |
花园村 |
朱桥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28 |
C108 |
六套路 |
新村 |
六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93 |
C109 |
新农村路 |
新农村 |
新农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15 |
C110 |
张基路 |
张基 |
方塘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96 |
C111 |
老屋基路 |
老屋基 |
老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37 |
C112 |
三老屋基路 |
三老屋基 |
六方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22 |
C113 |
旗杆路 |
旗杆 |
旗杆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85 |
C114 |
小东沟路 |
小东沟 |
新华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07 |
C115 |
大方塘路 |
大方塘 |
方塘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19 |
C116 |
方荆路 |
原方村镇 |
荆十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558 |
C117 |
座坝一路 |
座坝 |
座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97 |
C118 |
座坝二路 |
座坝 |
座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30 |
C119 |
座坝三路 |
座坝 |
座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27 |
C120 |
座坝思路 |
座坝 |
座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38 |
C121 |
政和路 |
原政和乡 |
街后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34 |
C122 |
街后路 |
街后 |
高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91 |
C123 |
南埂路 |
刘屋基东 |
南埂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29 |
C124 |
小刘咀路 |
小刘咀 |
南埂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98 |
C125 |
河桥路 |
行春 |
河桥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14 |
C126 |
梅村路 |
梅村 |
梅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67 |
C127 |
梅村北路 |
梅村北 |
梅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29 |
C128 |
八房村路 |
荆十路 |
八房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748 |
C129 |
包家路 |
小屋基 |
包家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47 |
C130 |
大戴基路 |
大戴基 |
大戴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56 |
C131 |
小戴基路 |
小戴基 |
小戴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35 |
C132 |
潘庄路 |
潘庄 |
潘庄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96 |
C133 |
崔庄路 |
崔庄 |
崔庄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69 |
C134 |
狼豺坝路 |
狼豺坝 |
狼豺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85 |
C135 |
胡芦路 |
胡芦 |
胡芦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85 |
C136 |
老屋基路 |
老屋基 |
老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46 |
C137 |
崔庄支路 |
崔庄 |
崔庄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86 |
C138 |
腰埂村支一路 |
腰埂村 |
腰埂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20 |
C139 |
腰埂村支二路 |
腰埂村 |
竹港河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21 |
C140 |
腰埂村支三路 |
竹港河 |
腰埂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41 |
C141 |
秧垾路 |
秧垾 |
鸿墩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65 |
C142 |
秧新路 |
秧垾南 |
新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14 |
C143 |
新屋西路 |
新屋基西 |
皖赣铁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60 |
C144 |
李岔北路 |
腰埂 |
李岔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76 |
C145 |
李腰路 |
李岔 |
腰埂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18 |
C146 |
李罗路 |
李岔 |
罗岔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02 |
C147 |
渭罗路 |
渭湾 |
罗岔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93 |
C148 |
罗岔路 |
罗岔 |
罗岔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98 |
C149 |
后村路 |
后村 |
埭南站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53 |
C150 |
后村西路 |
皖赣铁路 |
湾石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69 |
C151 |
前周路 |
前村 |
周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358 |
C152 |
埭南一路 |
湾石路 |
埭南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75 |
C153 |
埭南二路 |
埭南社区 |
埭南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64 |
C154 |
埭南三路 |
埭南社区 |
埭南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43 |
C155 |
埭南四路 |
埭南社区 |
埭南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01 |
C156 |
埭南五路 |
埭南社区 |
埭南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29 |
C157 |
方家西路 |
方家 |
埭南社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497 |
C158 |
新屋基路 |
新屋基 |
湾石路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41 |
C159 |
秦竹路 |
秦屋 |
竹园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435 |
C160 |
竹园村支路 |
竹园村 |
竹园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63 |
C161 |
秧垾一路 |
竹港村 |
秧垾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16 |
C162 |
秧垾二路 |
秧垾 |
秧垾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732 |
C163 |
五房村路 |
五房村 |
五房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53 |
C164 |
朱家村路 |
朱家村 |
朱家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88 |
C165 |
关前村路 |
关前村 |
关前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30 |
C166 |
周屋基路 |
湾石路 |
上潮河堤(周屋基)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937 |
C167 |
袁沙滩路 |
袁沙滩 |
袁沙滩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322 |
C168 |
抖村一路 |
分洪道河堤 |
抖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14 |
C169 |
楼村路 |
楼村 |
楼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713 |
C170 |
抖村二路 |
抖村 |
河堤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170 |
C171 |
王元村路 |
抖村 |
王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65 |
C172 |
王元村支路 |
王元村 |
王元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92 |
C173 |
王坝路 |
王坝 |
王元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881 |
C174 |
上格路 |
上村 |
格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2.573 |
C175 |
格坝上堤路 |
格坝 |
河堤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30 |
C176 |
格坝路 |
格坝 |
上潮河堤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2.180 |
C177 |
秦坝路 |
秦坝 |
石板湖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631 |
C178 |
下村一路 |
下村 |
下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44 |
C179 |
下村二路 |
下村 |
下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49 |
C180 |
里间一路 |
里间 |
里间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23 |
C181 |
里间二路 |
里间 |
里间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49 |
C182 |
秦坝支路 |
秦坝 |
秦坝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177 |
C183 |
王上路 |
王坝 |
上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232 |
C184 |
张黄路 |
张湾 |
黄潭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577 |
C185 |
上湾支路 |
张湾 |
上湾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46 |
C186 |
上村路 |
上村 |
上村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0.252 |
C187 |
上村南路 |
上村 |
上村南 |
四级 |
方村街道办 |
1.075 |
里程合计 |
127.449 |
6 实施安排
6.1 县道实施安排
由于镜湖区规划新增县道较少,而且荆十路目前已经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建议将规划新增县道分段进行实施。
2018-2020年期间:实施旗抖路北段(花园至埭南社区)改扩建工程,总里程约4.4公里。
2021-2022年期间:实施旗抖路南段(埭南社区至南陵县奎湖交界处)改扩建工程,总里程约3.6公里。
2023-2025年期间: 实施隆卡路西段(荆十路至弋江区交界处),里程约2.9公里。
6.2 乡道实施安排
2018-2020年期间:重点实施现有乡道的加宽升级工作,积极推进具备旅游景观功能公路工程的实施。计划在2018-2020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乡道总里程15公里左右。
2021-2022年期间:重点实施现有乡道的加宽升级工作,积极推进具备旅游景观功能公路工程的实施。计划在2018-2020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乡道总里程15公里左右。
2023-2025年期间:继续实施现有乡道的加宽工作,实施未通乡道的建制村乡道建设,基本实现重要建制村通乡道。计划在2023-2025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乡道总里程20公里左右。
2026-2030年期间:实现乡道网对建制村的全覆盖,同时逐步优化各乡镇间路网结构,完善乡镇内部路网。计划在2026-2030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乡道总里程20公里左右。
6.3 村道实施安排
2018-2020年期间:重点实施现有村道的加宽升级工作,积极推进边缘自然村村道的改扩建的实施。计划在2018-2020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村道总里程约30公里左右。
2021-2022年期间:继续实施现有村道的加宽工作,实施较大自然村未通村道的建设,基本实现重要较大自然村通村道。计划在2021-2025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村道总里程20公里左右。
2023-2025年期间:继续实施现有村道的加宽工作,实施较大自然村未通村道的建设,基本实现重要较大自然村通村道。计划在2023-2025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村道总里程20公里左右。
2026-2030年期间:实现村道网对较大自然村的全覆盖,同时逐步优化农村公路网络,使公路网络水平更强、连通度更高。计划在2026-2030年期间,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村道总里程20公里左右。
7 综合评价
7.1 路网技术评价
1、路网规模较大幅度提升。县乡村三级公路网规划总里程为271km,相比于现状156.8km,路网里程总体规模有较大幅度提升;
农村公路规模对比表
等级 |
现状里程km |
规划里程km |
县道 |
27.247 |
29.885 |
乡道 |
86.214 |
113.668 |
村道 |
43.39 |
127.449 |
合计 |
156.851 |
271.002 |
2、公路技术等级普通提升。县道按照不低于三级公路改扩建、乡道按照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改扩建后,公路等级普遍提升;
3、连通性和贯通性提升。所有的乡镇之间都有县道及以上的公路相连,所有的行政村均有乡道及以上等级的公路连接,大大提高了公路的可达性;
4、总体连通度水平提升。村道完善后,公路网连通度由1.43提升至1.88,提高了31%,增强了公路网的连通性,使各个自然村有更多选择的出行道路;
5、公路服务水平提升。按照各等级公路车辆行驶速度,各个行政村均能在15分钟内到达省道和县道,自然村在20分钟内可以到达周边的县道和乡道。
7.2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由于镜湖区现有公路网技术等级低、密度较低、质量不佳,严重制约了镜湖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路网规划实施后,基础设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里程有较大增加,技术等级有较大提高,服务水平有较大改善,最终使运输效益大大提高,彻底改变公路网的交通运输现状,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更好的促进各乡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由于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将利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公路网的规划实施,将给当地的农民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相应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各地区公路网建成后,将会带动沿线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同样给沿线农民带来机会和富裕。“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将会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奠定农业发展基础。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道路交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公路网的规划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政村落后、封闭的状况,将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转化为推动和辅助经济发展的动力,完成制约向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为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农产品流通等提供便利条件,也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提高车辆运输效益。现状公路网的服务水平较差,严重制约了车辆运输效益的发挥。公路网建设规划实施后,里程增多,等级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将大大改善,对进一步提高车速、降低油耗和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益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7.3 经济社会影响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方面的内容。公路建设项目,路线里程长,涉及利益群体多,总体上群众是非常支持公路建设这种公益性项目,但是征地拆迁、住房安置、施工噪音、水体污染等负面影响客观存在,需要准确评估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为降低社会矛盾,减少工程建设的社会影响,项目实施前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充分考虑工程方案周边是否有铁路、航道、公路、矿区、高压线等重要构造物;公路涉及到土地房屋征用的,要充分考虑拆迁范围划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征用的补偿标准要提前征求公众意见;对周边被拆迁的居民安置方案的落实情况应提前安排;施工过程中的噪声、震动、废气粉尘、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光污染、绿化景观影响、水土流失、交通出行影响等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充分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
7.4 环境影响分析
Ø 环境影响分析
公路项目的建设,会对沿线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为该区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沿线土地资源进一步利用与开发,带动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和通车营运期间,会对附近区域的声环境、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在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水资源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方面。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公路需要开挖造土方,破坏已有的绿化系统和水资源系统。同时,建设期间和营运期间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从而影响到一些动植物的生长栖息环境,使动植物生长范围缩小,种群变小,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2.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内会对周围自然景观造成负面的美学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视觉上的,它破坏景观的连续、和谐、增加视觉上的杂乱、破裂、造成不舒适感,破坏美感。还会破坏地面植被和沿线的河岸风景,破坏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但这种破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恢复的,工程完成后,通过合理的防护工程和绿化设计,可以产生新的人工景观。
3.对水资源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道开挖会改变原有的水循环路径,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循环。另外,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河底泥沙的重新悬浮、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生产性废水,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也将对区域内的水体产生负面影响。运营期间道路两侧的水体受机动车辆排放污染物的影响也是明显存在的,路面径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尾气、腐饰物和磨耗物、车辆外排泄物和人类活动的残留物等,污染物主要以悬浮物、油和有机物状态出现在受纳水体中。
4.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公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会对沿线的大气、土壤、水体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在营运期间,随着公路通行能力的提高带来大量的交通流量,由此所增加的噪声、振动、废气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当的污染;同时,危险品的泄漏、漏油等还会污染河流,对河流内的生态链产生严重的影响。
5.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严重会使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景观,淤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规划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要占用土地,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施工过程中,土方的开挖、运送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施工过程中,辅道、施工现场占地会造成一些新的裸露面,产生水土流失。② 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
Ø 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
为消除或减缓、降低由于规划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设计与施工阶段从路线方案、路基边坡防护、借方、弃方及水土保持、绿化恢复植被等方面进行考虑,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工程环境的不良影响。
1、路线方案的对策
在路线方案的选择中,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老路用地范围,避免新征用地,减少对地貌的破坏。
2、路基边坡防护对策
在路基边坡防护方案的选择中,综合运用生态学、植物学、工程学、风景园林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以科学性、艺术性、可行性为目标,最大限度的运用生态防护技术处理边坡,使其既能满足护坡固坡、防止冲刷的工程要求,又能因地制宜,与周围生态景观有机地相结合。
3、借方、弃方及水土保持对策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尽量减少毁坏植被、不占农田耕地,并不得阻塞原有的排水系统或污染水体,应对弃土堆及时整平复垦或进行绿应尽量不在路基两侧直接取土,以免道路修成后两侧形成沟塘,破坏天然的排水系统。项目建设取土用地应与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调配解决,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选择贫瘠地段集中取土。取土时应注意保护当地的植被及水土资源,将取土坑与地方水产养殖、农田灌溉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化,以提高其使用价值。
4、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工程取土用地破坏了的原有植被,工程建设完成后必须进行绿化,恢复植被;对施工临时用地,按原有土地功能予以恢复,并对荒地、闲置土地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环境。
5、其他对策
①可采取加强交通管理的措施,有力疏导,使车辆尽量减少废气排放量。
②车辆在通过居民区时限制车辆鸣笛,对公路沿线因受噪声影响而超标的敏感点,可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如种植隔声绿化带或修建隔音墙等。
③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排放量,如采取新型燃料,安装废气净化装置等。
④加强环境监测,防范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破坏,保障对于突发环境事故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7.5 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土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耕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资源紧缺,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精神,在公路建设中应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精神,本着“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对因公路建设而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复垦。土地复垦要根据所制定的土地复垦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要充分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协调好公路施工和土地复垦间的作业关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适时监督,尽早对压占和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
复垦包括工程复垦与生态复垦,因修建公路破坏的土地,复垦前应按要求规划和整平,压实的土地要翻松,临时设施要拆除,清除建筑垃圾,对取、弃土场进行必要的回填、压实、加固、整平并做好排水设施,之后把原采集、堆存的种植土均匀地铺设在平整好的场地上,以尽早发挥土地功能。生态复垦在工程复垦之后进行,主要是根据复垦后的土壤状况及肥力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复垦后的土壤进行土地熟化和植被恢复,根据复垦后土壤的熟化程度采取不同的种植类别,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并对取土场的边坡、排水沟等采取植树、植草等措施恢复植被,避免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复垦把压占和破坏土地降低到最低限度,可较好地解决公路建设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此外,工程竣工后,及时拆除一切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周围环境清理整洁,对临时用地及时复耕。
公路建设的用地范围,特别是改建道路两侧及今后需设交叉口位置的用地,在本规划方案确定后应严格控制。公路建设规划是属于综合交通规划的一部分,不仅要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还应与国土、水利部门密切配合,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充分尊重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实施完善的管理,做到土地高效和集约、节约利用,降低建设成本,探索公路建设的新思路。
8 政策措施建议
(1)统一规划、加强管理
本次规划是制订镜湖区公路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计划,安排公路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是确保公路建设合理布局,有序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经批准后,应严格遵照执行,相关规划应与之协调。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利用既有公路路线走向进行扩建改造,必须新建的尽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少占土地;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逐步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规划和保护的转变。
(3)明确职责、保障资金
公路网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公路建设领域开放合作的力度,本次规划公路技术等级高,建设、管理和养护需要的资金量大,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应加大财政性资金供给力度,稳定资金渠道、保障建管养资金来源。对公路建设项目,镜湖区人民政府为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工程实施、建设资金的筹措等工作。
(4)培养人才、强化管理
深入实施“人才强路”战略,统筹推进公路行业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行业劳模和高技术人才的创新驱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岗位交流,着力提高干部职工队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充实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力量,积极引进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5)定期检测、加强评估
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引入、创新公众评价公路服务水平模式和第三方评估模式,注重评估工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评价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同时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公路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做好监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