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6-05-09 10:23信息来源: 镜湖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阅读次数:编辑:徐恺梓 字体:【  

 “十一五”期间是镜湖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全区统一思想,昂扬斗志,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初步核算,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2445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66亿元,是2000年的54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956亿元,年均增长448%。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工业项目和三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5年,我区二三次产业比重为3070,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过整合已形成了纺织、机械、电子、旅游商品等产业特色,引进了沃尔玛、苏宁电器等国内外著名商贸流通企业,建成中山路步行街、凤凰美食街,完成了旅游商品园区一期的建设和温州商贸城等市场的改建工作,相继培育一批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各类商业业态聚集的商贸中心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成效得到显现,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娱乐以及各种中介组织快速发展,新型商务中心的雏形正在加快形成。

    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狠抓市政建设,认真实施道路改造工程、公厕改造工程、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旧城保护取得成效,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规划、土地、拆迁等依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身份置换工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依法治区,建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集中讨论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决策进一步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累计吸引内资417亿元,年均增长118%;累计利用外资达8400万美元,年均增长80%。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出口商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十五”期间全区自营出口累计实现36904万美元,年均增速达29%。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与优秀单位,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社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科普示范城区”、“全省双百工程示范点”、“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全省星光老年之家先进集体”、“全省家庭教育示范区”、“全省特色教育示范学校”等。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完善城区功能、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总体上看,宏观背景以及全市的发展环境对我区发展是有利的。

    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国家推行中部崛起战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区域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镜湖区发挥比较优势,承接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接轨。

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机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建设的加速,城市文明将加快普及,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东向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有利于我区承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和转移,加速融入长三角步伐;荆山新区开发建设的启动,对“十一五”期间我区的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区对外交通条件将大为改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

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经过区划调整后,我区面积达58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县区级第一方阵。区境西临长江,水运发达。交通便捷,路网密布,芜湖长江大桥和万吨级深水良港——长江芜湖港近在咫尺,合芜、马芜高速公路相连,皖赣铁路和205国道穿境而过。镜湖区既是芜湖建立现代化城市的前沿阵地,也是文明程度、富裕程度最高,最适宜居住和商务办公的核心区域。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经济发展的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同时,也要看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着压力与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剧,不加快发展,产业、资金等要素就会向更具竞争力的区域转移;二是工业经济特色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存在资源约束与建设压力,土地资源紧缺、旧城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荆山新区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四是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处于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就业矛盾将十分突出。同时,人口集中及老龄化的加剧,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的来看,“十五”的不懈努力,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只要我们顺应趋势,创新理念,抢抓机遇,争创一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就能继续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快全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压力是现实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机遇是要靠我们去争取、去把握的,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去抢抓机遇。只有上下一致变压力为动力,抢抓机遇,才能赢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加快发展,人民群众才能不断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不断提高全民生产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全面实施三产强区、工业兴区、东向发展、统筹发展四大战略,将我区建设成为第三产业极具特色和区域影响力,工业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秀美城区。

第二节产业布局

 

    中央商务区:以镜湖与赭山为两极,在西临长江、南靠青弋江、东至芜铜铁路、北至赭山路的区域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升商贸流通业的规模与档次,发展楼宇经济,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形成一个集商务、购物、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

休闲旅游区:在中央商务区向北拓展至天门山路、向东拓展至弋江路的区域内,以芜湖古城、汀棠公园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环境,重点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和文化娱乐业,同时加快以便民为宗旨的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以都市休闲旅游为主的休闲旅游区。

商贸物流区:充分发挥弋江路、天门山路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服务中央商务区商务经济和城北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加快旅游商品经济园区的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聚集,按“政策引导、打破垄断、整合资源、扩大开放、企业为本、规范运作”的发展原则,将弋江路、天门山路两侧打造成消费性商贸物流区。

    工业新区:对荆山地区进行全面规划建设,按照城市化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三次产业布局,首先在荆西规划建设工业起步区,优化我区工业布局,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将其打造成我区工业经济的新亮点。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等指标保持全省市辖区领先水平,全面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缩小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差距,将镜湖区建设成为皖江城市群中极具实力、充满活力、彰显魅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打造成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生机盎然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区。

经济发展。实现"4226"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年均增长35%左右;至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实现三产增加值1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达到6200美元左右。财政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友爱互助、诚信向上的社会氛围浓厚,社会团结,安定有序。

    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9‰以内。自然环境明显改观,废水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全面达标。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

 

第三章  三产强区,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要求,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人流聚集、资金流聚集、信息流聚集、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十一五”期间,对三产的投资要达到300亿元以上,至2010年实现三产增加值达170亿元以上。

 

第一节  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完善商贸服务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培植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引进新型经营业态,加快流通方式与国际接轨,努力形成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商贸流通新局面。至2010年,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0亿元,年均增长17%,争取区内流通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有10家以上,超5亿元的3家以上。

    加大商业项目建设力度。支持和平大厦项目的建设与招商,加快融汇中江广场二期工程建设,争取这两个项目在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争取融汇三期工程早日开工,加快镜街项目的建设与招商,推进小九华文化旅游商业街项目建设,加快凤凰美食街二期建设步伐,积极支持侨鸿国际商城项目建设,加快国际汽车文化广场项目进程,争取这些项目在2007年建成。加速完成环赭山西侧地块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吉和地块项目建设进程,早日启动并建成东郊路综合商业街,争取以上项目在2008年完工并投入运行。

    加速批发市场的改建、改造。抓好黄山西路集贸市场、赭山东路金三角集贸市场建设和长街小商品市场、果品市场的改造升级。改造扩建现有商业网点,重点建设一批便民连锁、便民超市、仓储式网点。高起点做好商贸物流区发展规划,积极培育物流市场,继续加大旅游商品经济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国际汽车文化广场项目建设进程,扩大物流服务供给,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入驻商贸物流区。“十一五”期间,要使物流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我区新兴服务业的亮点。

    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扩大销售。实施业态创新,大力开展信贷消费、外购外销、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继续办好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使之成为商贸流通业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

    继续加大对中山路步行街商贸流通企业管理与服务力度,引导其进一步提高档次与服务水平,并带动全区商贸流通企业加强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力。支持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商之都华亿购物中心等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创品牌,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有2个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进入全国百强。

 

第二节  积极发展金融与中介服务业

 

    充分利用目前芜湖的主要金融机构都在北京东路与九华山路上聚集的优势,为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机构迁入镜湖或增设网点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国内及外资金融机构落户镜湖。积极支持各类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融资机构的发展,将镜湖打造成沿江城市群中资本最集中、资金最活跃的金融高地。

    支持和鼓励会计、审计、工程和管理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等咨询服务业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进具有为上市公司服务能力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12家,引进具有外事诉讼代理能力的知名法律事务所12家,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咨询公司12家。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资产评估、公证、职业中介、代理商、经纪商、产权交易市场、拍卖行等中介组织,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中介服务。

第三节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业的规范化、实体化、网络化、社会化进程,在差别竞争中营造错位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文体康乐服务、精神伦理服务、心理辅导服务、职业介绍、婚庆服务、法律服务、安老敬老服务、扶幼助残服务、维修服务、日常用品及饮食供应服务。健全社区服务网建设,建设并运营好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的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联网。努力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中、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

 

    加大区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加快芜湖古城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徽文化旅游休闲区。加快汀棠公园改造,打造假日旅游休闲旺地。借助小九华文化旅游商业街、环赭山西侧地块商业项目的建设,全面改善小九华与赭山旅游环境。加快旅游商品经济园区旅游休闲项目的建设,完善园区旅游休闲功能。借助五星级宾馆侨鸿皇冠酒店的建设,全面提升区境内宾馆酒店旅游接待的能力与服务水平,带动相关餐饮、娱乐等为旅游配套的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打造八大品牌旅游景点:环镜湖旅游休闲区、芜湖古城徽文化景观区、滨江大道双江风景区、小九华佛事文化旅游区、赭山和汀棠公园山水风景区、官塘水韵休闲度假区、神山森林风景区。

    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加快旅游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及旅游企业与景区建设的互动作用,支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力争打造2家以上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特别是具有较强的涉外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

    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凤凰美食文化节,加大镜湖区整体形象宣传和旅游促销,推动旅游业发展。

 

第五节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在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加大符合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的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审慎地从事住宅商品房项目建设。在休闲旅游区和商贸物流区范围内除开发商业地产外,适度开发低密度、高品位的生态型、园林式住宅小区和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大型现代社区。在策划商业地产项目时,从严控制高层建筑。在房地产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注重以风格和品位取胜。

 

第四章  工业兴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走工业集中、产业积聚、企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支持现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建设荆山工业新区,大力培育新兴工业产业,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对工业项目投资力争达60亿元以上,至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争取有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5个以上,其中,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5个左右。

第一节  继续壮大三大产业集群

 

    继续大力支持已形成规模并具有发展前景的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制定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来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不断壮大我区现有的三大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集群:支持三丸电器有限公司平板显示器生产线项目、电工机械有限公司数据高速冲槽机生产线改造项目建设,引导航天特种电缆厂、金鑫电子公司、国泰电子公司、光学仪器公司等企业不断开发满足市场潜在需求的新产品,靠专、精、特、优来把握市场份额。争取“十一五”末,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支持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扩建大型火力发电设备,形成2万蒸吨锅炉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末,争取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以上。支持起重运输机器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亿元,打造输送设备制造基地,至2010年争取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支持宗申通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进行汽车生产线项目建设,至201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支持顺科灯具制造有限公司、捷程汽车仪表有限公司、正果华跃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精工船用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紧紧把握住整个机械行业发展全面加速的有利时机,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十一五”末,机械装备制造业将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达50亿元。

纺织服装业集群:支持中天印染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亚麻纺织工厂和服饰公司,形成年产印染面料7000万米、服装600万件、亚麻纱6000吨、亚麻坯布1500万米的生产加工能力。支持永年针织集团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生产功能性服饰面料,形成年产500万件中、高档针织服装的生产能力。至“十一五”末,争取这两个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亿元。鼓励裕丰纺织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支持上海香花桥(芜湖)服装有限公司、强力帆布有限公司等一批已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至2010年纺织服装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成为皖东南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业基地。

 

第二节  建设工业新区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受益”的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力量与资金,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荆山工业园起步区建设,工业园起步区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左右。依托芜湖市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培育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战略举措,将荆山工业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区境内现有的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规模企业入园发展。另一方面,从制定优厚的产业政策入手,通过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引进3家以上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入园发展,不断壮大该产业集群。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同时,也适度引进相关的低能耗、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入园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型新农村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先行、工业主导、三产联动、一体化推进,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迅速改变荆山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投资兴业的热土,工业发展的平台,城郊型新农村的样板。

 

第五章  优化环境,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完善城区功能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坚持城区造美、显山露水。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提升城区建设质量

 

    按照建设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和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做好城区建设规划。重点加快中央商务区以及荆山新区的规划编制。对城市中心区、城市更新区、城市发展区以及主要景观路的建筑形式、色调、高度、绿地空间进行整体性规划调控,建设和谐有序的城市外部景观,努力打造“山水园林、城中之城、江南碧玉、中国镜湖”整体优美形象。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坚持“拆、改、留、建、迁”并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有步骤地改造城区危旧房,加快城中村改造,集中成片将城中村改造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大砻坊地块、芜湖古城、棠梅路地块、东郊路地块改造等项目,基本完成全区危旧房改造任务,显著改善城市面貌。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质量的原则,对城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建与完善。抓好城市道路的建设与维修、城市的绿化与亮化等工作,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布局。加大公园建设与水环境改造力度。全力支持市重点工程滨江公园建设,使之成为我区新地标、新亮点。结合环赭山商业项目的建设,实施解放赭山工程。加速推进汀棠公园改造项目,兴建西阳湖公园,改造神山公园。高度重视镜湖风景区、汀棠公园、九莲塘公园、西阳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实施保兴土水系的综合整治。在公园与水环境改造中,建设一批具有园林艺术和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神相融的城市新景观。

    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用于荆山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圩堤改造达标、路网建设和中心镇市容市貌的改善。确保在“十一五”末,圩堤、公路、给排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能全面满足工业新区的发展需求。

 

第二节  加强城区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区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有序、规范长效、有机协调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重点由整治“脏乱差”问题向提高质量转变,管理范围由重点地区向覆盖全区转变,管理方式由集中整治、重点突击向依法长效管理转变。加强动态管理,实现主干道占道摊点“零目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使全区住宅小区管理更加规范精细、和谐文明。积极开展市容卫生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区,全区主干道、出入口主通道和窗口地区市容达标率达100%。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充分发挥好安全监管、质检、物价、工商、环保、市容、交通、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齐抓共管,全面优化城区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对生活区、水源地的污染。加强城区废气、污水、噪音、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防治。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居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在全区形成“保护环境为荣、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风尚。

    倡导建立节约型生产消费模式。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利用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契机,大力引进并扶持工艺先进、低能耗、无污染、高产出的企业,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提升的互利双赢。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提倡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第六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镜湖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和谐芜湖的要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三个文明一体化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吸引大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研发中心,发展“试验室经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要争创一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社会团体和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加强科普教育,健全科普网络,繁荣科普宣传和科普创造,进一步发挥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阵地的作用,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使镜湖区科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做好新一轮校园布局规划,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对2所以上中、小学进行改造、扩建或撤并,提高学校硬件建设水平。加强依法治教的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解决择校和借读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改善师资结构,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的良性运行机制,新建区教师培训中心,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督导,每年创建省一类幼儿园1所以上。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每年创建省级特色学校2所以上,形成区域性教育品牌。巩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省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成果,继续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整合,大力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继续教育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办学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从事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文化传媒、体育健身服务、美术雕塑和艺术教育等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建设中央商务区和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为契机,着力引进并重点扶持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加大文化事业基础设施投入。按二级馆以上标准新建区文化馆与图书馆,改建区老年大学,在街道、社区建立文体活动场所,在申报铁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规划兴建“芜湖铁画馆”。积极支持科技馆等市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区有品牌、街有特色、社区有活动”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区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网络,深入开展全国文化、体育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一五”末,一大批街道、社区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注意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提高体育产业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三节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加快建设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在全面提高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使全区居民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价廉、质优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十一五”期间,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组建区卫生监督管理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并完善社区急救网络。整合区级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打造医疗卫生的特色品牌。健全卫生监督、监管体系,强化对食品、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传染病管理和各种疫情预防控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四节  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优化人口结构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8‰内,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8%以上。关注人口安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趋于平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完善理念先进、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基层计生管理和服务网络。建立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和服务。大力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关爱女孩工程”,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把扩大就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同时,着重关注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就业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推行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形成多层次的社会就业格局。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新增就业岗位8万人左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管理。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济救助体系,不断提高救济救助的能力和水平。保障残疾人权益,着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广“慈善超市”进社区。加快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步伐,积极开展“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单位工作,因地制宜地新建星光老年之家和老年公寓项目,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第六节  加强社区建设,创建文明城区

 

    适应社区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社区的硬件建设全面达标,继续加强社区组织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不断优化社区环境。

    以提升城区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创建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经营户、文明市民、文明家庭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培养市民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全区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完善律师、公证、仲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事调解机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取缔邪教。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做好外事侨务工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区。

 

第七节  维护社会安全,建设平安镜湖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监管和危化品、非煤矿山、建筑业等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切实重视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完善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减少犯罪,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状况良好、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平安经营、人民安居乐业,努力打造“全国平安城区”。

 

第七章  多措并举,服务规划实施

 

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切实转化成加快发展的动力,使“十一五”的美好蓝图得以实现。

 

第一节  转变职能,打造服务与效能型政府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转变并完善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的方式方法,努力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着力构建完善为客商投资创业服务的“快捷、完整、高效”的综合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的效能建设,健全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策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拓展政府服务外延,丰富政府服务内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和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并完善对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综合考核的指标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与工作效率。

 

第二节  解放思想,推进全民创业行动

 

    按照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总体要求,大力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不思进取的自满情绪和各种畏难思想,确立更高标杆,谋求更大发展。

    创造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广泛进行“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调动全社会各种资源,充分激发民间创业的巨大活力,推动全民创业。

 

第三节  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强化招商引资

 

针对我区需要加快发展的不同产业制定一体化的产业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向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聚。吸引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将区域性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向中央商务区集聚,将镜湖打造成皖江城市群中总部经济高地。

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和经济环境,为招商引资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加强地区联动,建立对接平台,立足于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实行驻点招商;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努力引入我区发展。抓住旧城改造、打造中央商务区、建设荆山工业新区、社会事业改革等机遇,同时围绕旅游、物流、楼宇、生态、文化等新兴领域,实施产业招商,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企业,争取“十一五”期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国内500强企业35家。

 

第四节  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信息化重点工程。完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打造“网上政府”。推动和改进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多数家庭接入互联网。继续大力引导并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金融财税信息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科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文化产业信息化、卫生信息化、公共安全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融合与资源共享。

 

第五节  实施投资拉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区建投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依托并盘活企业及其它国有存量资产,来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确保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环保、政法、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

    激活民间资本。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引导银企合作,扩大信贷规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融资力度,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参与我区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项目建设。实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扎实做好新建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策划、论证、规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抢抓一切机遇,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及省市重点项目范围,以争取国家、省、市的国债及其它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

 

第六节  完善考评机制,跟踪落实规划任务

 

    围绕“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安排“十一五”期间的年度计划和重点工作,并进行具体落实,落实到责任单位,并确定责任人。建立健全考核奖惩长效机制,加大考核力度,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保证规划的整体执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