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2-10-22 15:15信息来源: 镜湖区政府阅读次数: 字体:【  
     根据《中共镜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认真总结了“十一五”发展经验,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未来五年镜湖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镜湖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围绕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并实施“三产强区、科教兴区、统筹发展”发展战略,抢抓各类机遇,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是镜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市环境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惠较多的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初步核算,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64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4.5亿元,是2005年的2.8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三产增加值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5.9%;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63.2亿元,年均增长39.3%。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发挥出积极效益。
   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5家减少至27家,三产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80%,居全省前列。全市80%的金融机构,60%以上的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汇聚,并成为东部沿海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逐步调整为商贸、旅游、文化、生产性服务业、都市型工业五大产业并进。服务业集聚效益显现,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城市“点、线、面”综合改造战略,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拆迁面积500万平米,改造棚户区面积300多万平米,规划建设安置房620万平方米,其中已开工建设475万平方米。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美化、绿化、亮化,道路畅通,老旧小区整治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规划、拆迁、建设、市容等依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成为芜湖城市面貌变化的突出代表。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科教兴区成效明显,社区文化蓬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老龄人、残疾人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安徽省教育强区等多项荣誉。
   民生民计不断改善。逐步将区级财政增量全部用于改善民生,累计实施民生工程100项,投入资金39.5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3.8亿元。学校体育场所全部向公众开放,65岁以上老人每年实施免费体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口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8%。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单位
十一五
计划目标
2009
完成
2010
预期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0
185.3
221.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6200
6193
736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00(五年累计)
398
463.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16.9
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6
137
三产增加值
亿元
160
148.3
176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00(五年累计)
208.47
350.5
全区绿化覆盖率
%
34
 
34
义务教育普及率
%
 
 
100%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2万
1.82
2.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以内
3.58%
3.8%
全区人口出生率
8‰以内
4.66
4.8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镜湖区全面构建皖江区域和谐文明新城区,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综合判断“十二五”期间镜湖区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镜湖区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第一,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皖江城市带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以及芜湖市“三产兴市”战略的积极实施,有利于镜湖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第二,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市商贸、旅游等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宁安城际铁路、芜申运河、青弋江分洪道、商合杭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将使得镜湖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第三,镜湖区作为老城区,正处于旧城改造的重要时期,需改造的棚户区和老厂区仍有不少,随着荆、方区域的加快发展,为镜湖区产业重新布局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
   “十二五”时期镜湖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第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城区工业逐渐外移,新型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第三产业虽然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但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区域影响力有待提升;第二,棚户区、老旧住宅区和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滞后薄弱,改造与建设任务重。城市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第三,社会事业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就业、社会保障与稳定压力依然较大,“十二五”期间镜湖区将继续处于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就业矛盾将十分突出,而且人口集中及老龄化问题加剧,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各种问题矛盾也随之凸显,维护稳定的压力依然存在。第四,随着方村区域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压力随之增加。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重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施“三产强区、科教兴区、文化立区、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五大中心”,构建“五型镜湖”,实现“民富区强”,努力把镜湖区建设成皖江区域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环境优美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区,社会事业更加发达的文明和谐城区。
 
第二节  发展目标
 
        ——打造繁荣镜湖”。积极建设皖江区域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46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亿元,年均增长1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区域性“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休闲旅游中心、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打造秀美镜湖积极建设皖江区域环境优美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区,全力打造“两江”、“三山”、“四水”城市景观带,完成“七区”综合改造。荆山城市组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方村自然生态保持良好,主城区人文气息浓厚、品位时尚优雅。到2015年,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园林(单位)小区达到65%。注重环境和生态效应,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以绿提升城市的品位,努力形成“山水园林、时尚优雅、组团分布、城乡统筹”的建设格局。融文化于自然山水,寓创新在城市细节,充分展现出江南山水园林城区的秀美和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的气息。
     ——打造人文镜湖积极建设皖江区域社会事业更加发达的核心区,立足优势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改革机制体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努力形成与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相协调的五大社会事业框架体系,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让市民更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打造和谐镜湖全面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到2015年,努力实现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群众满意率积极提升,信访率大幅降低。成为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好、协调机制强、焦点矛盾少的“和谐镜湖”。
   ——打造幸福镜湖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民富区强。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2015年,争取建成保障性住房5万套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之内,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更为富裕,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成为保障机制新、服务体系全、群众实惠多的“幸福镜湖”。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单位
2010
预测值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13
465
17%以上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63.2
1500
20%以上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4.5
60
20%以上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7
340
2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翻番
 
预期性
全区绿化覆盖率
%
34
38
 
预期性
义务教育普及率
 
 
 
 
预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2.15
2.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以内
 
预期性
全区人口出生率
 
7‰以内
 
预期性
第三章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动承接国内外的高端服务业转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皖江区域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第一节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商贸业。着力打造皖江区域商贸中心,做强中山路、火车站两大市级商圈,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贸企业,增强核心商圈影响力。通过片区整体改造,整合商业资源,提升发展一批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丰富新型商业业态,鼓励发展城市综合体与电子商务。加快华强城北、大砻坊、镜湖新城、芜湖古城、荆山等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组团式发展,板块式推进,努力形成商旅文联动发展、相得益彰,市级商圈和区级商业中心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建成营业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企业5—10家,实现新增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培育形成区域性专业市场4个以上。推进步行街、美食街等改造升级,新建、培育一批特色街区,形成具有特色与区域辐射力的特色商业街10个以上,完成全区特色商业街规划布局。加大商贸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商业集团,实现华亿集团等商贸企业的上市。
    旅游业。着力打造皖江区域休闲旅游中心,完成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区旅游线路设计。完成芜湖古城、十里长街、滨江公园、华强地块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沿江、城北休闲旅游带开发。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抓好景点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服务功能,争创国家A级旅游风景区。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加快星级宾馆、快捷式酒店建设力度,抓好餐饮、娱乐聚集区建设,积极引进全国百强旅行社。到2015年,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龙头旅游集团3家,新增亿元以上龙头旅游企业1家,建成集娱乐、文化、休闲、购物、美食为一体的中央娱乐聚集区1所,新增品牌快捷酒店10家左右,新增四星级标准酒店5家、五星级标准酒店5家。引进全国百强旅行社及分社2家,安徽省50强旅行社3家。商、旅、文互动结合,促进要素间有机衔接。加强区域合作,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
      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皖江区域文化中心,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各类文化载体建设,规划打造好老电校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完成芜湖古城、范罗山、老电校、堂子巷等区域开发,完成赭山佛教文化园、铁画博物馆、萧瀚美术馆、世茂滨江大剧院等载体建设。支持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新华958文化创意园、芜湖艺术剧院、工艺美术厂、徽煌影视公司等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文化产业,鼓励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等业态集聚发展。推进艺术辅导和培训业壮大,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规范文化演艺活动,加大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对西洋文化、宗教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加强音乐、戏剧、美术、铁画工艺品等核心文化创作与开发,发展特色基础文化产业。提高凤凰美食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影响力,争取进入国际视野。到2015年,建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影院5-6家、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馆2-3所、文化创意园3-5个、新增文化创意企业10家。
    金融服务业。健全、创新发展金融业,着力打造皖江区域金融中心。依托资源优势,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功能延伸,加强存量资源盘活改造,新建一批高档次总部楼宇,规划建设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金融集聚区、特色街,进一步聚集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国际金融机构来芜发展。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担保、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典当等金融服务业,培育发展产业基金、创业投资、担保风险基金、产权交易等新兴金融业态。以皖江、皖南区域为服务重点,加快完备金融产业体系,完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做好龙头企业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到2015年,新引进各类银行地区分行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30家以上。
    现代物流业。着力完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前来发展。积极发展物流总部经济、物流信息服务,建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物流信息平台。引进物流基金,构建现代物流基地(园区)和现代物流交易信息平台。到2015年,建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各类大型物流企业10家以上,形成城市商贸配送中心和生鲜冷链配送中心3个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吸引软件产业、广告策划、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物联网等企业入驻我区,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落户。到2015年,培育服务外包企业35家;新引进国内外著名专业服务机构5家以上。打造皖江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第二节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服务业核心区
 
      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划行规类、提升品质。加强空间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滨江高端商务总部楼宇集聚带、弋江路生产性服务业总部楼宇集聚带、环镜湖高档总部楼宇集聚带、文化路金融总部楼宇集聚带,引导总部企业按城市区域功能规划集聚发展。着力发展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其中区域性重点发展制造业、金融业、商贸业总部;功能性重点发展管理、营销、物流、财务总部。加强载体建设,着力新建高档楼宇,优化整合存量楼宇,积极打造集聚示范楼宇,培育亿元以上税收楼宇。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性总部和结算中心,使镜湖区成为皖江城市带企业总部首选地,东部沿海现代服务业承接地。到2015年,争取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的各类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30家以上。加强商务楼宇开发与建设,到2015年,新增商务楼宇建设面积100万平方米。
专栏3  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区重点项目
商贸业:徽商财富广场、伟星时代金融中心、星隆国际商城、新火车站周边项目、中和路商业项目、美食街二期综合提升项目、中山北路综合开发、华强商圈、镜湖新城商圈、古城商业中心、大砻坊商业中心、荆山商业中心、北梗商务区等;
旅游业:芜湖古城、滨江公园、汀棠公园改造、滨江文化艺术中心、滨江水上旅游休闲娱乐城、赭山佛教文化园、中国铁画博物馆、工业博物馆等项目、凤凰美食街、世茂五星级酒店、绿地五星级酒店、万豪五星级酒店、星隆国际购物广场、世贸玫瑰坊等项目;
文化产业:新华958文化创意产业园、电校、范罗山文化创意园、堂子巷等项目;
金融服务业:皖江金融大厦、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方支付平台;
总部经济:镜街总部中心、侨鸿总部、苏宁电器、格力空调皖江总部;
现代物流业:方村皖江物流基地;
生产性服务业:皖江电子商务中心、中天印染企业技术中心、金鼎锅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专栏4  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区重点企业
商贸业:芜湖华亿国际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芜湖南京新百大厦有限公司世纪联华发展有限公司、芜湖安奇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芜湖中山北路店、芜湖苏宁电器有限公司、芜湖欧亚达正元家居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红星美凯龙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
旅游业:芜湖元木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芜湖港口长江旅游有限公司、安徽国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国际旅行社、芜湖商会旅行社、芜湖侨鸿皇冠假日酒店、芜湖海螺国际大酒店、芜湖汉爵阳明大酒店、新百金鹰国际酒店;
文化产业:新华958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徽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华亿国际影城有限公司、市艺术剧院、佳易图书有限公司
金融服务业: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金财典当、安徽省芜湖市国元典当有限责任公司、民强担保公司、长荣小额贷款公司;
总部经济:安徽明珠格力销售公司、百思买五星家电、苏宁电器安徽销售公司、芜湖美菱电器营销有限公司、芜湖汇银家电销售有限公司;
生产性服务业:安徽瑞信软件有限公司、安徽新网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安徽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蓝律师事务所、平泰会计师事务所;芜湖易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芜湖广电一拨就灵服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润迅电话商务有限公司。
第三节  加快荆方地区发展,规划建设经济园区
 
规划建设经济园区。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以荆山与方村为组团,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见成效”步骤,建设荆方地区。
以荆山为载体,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城市生态组团的服务业拓展区,重点发展城市区域商业中心、生态居住社区和城市旅游。到2015年,完成 “一横两纵”城市主路网建设,即利民东路延伸段,徽州路、梦溪路,完成荆山区域内城市道路建设,形成公共服务配套、路网畅通、生态优良的城市拓展区,荆山地区建设加快。
方村地区。主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建设方村省级经济园区,加快方村地区经济发展。突出绿色、环保、无公害等生态理念,积极发展都市型优质粮油、蔬菜、苗木花卉等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第四节  合理布局,集聚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以产业核心区为重点,以弋江路产业带、滨江产业带为支撑的“一核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组团式发展,努力促进产业间联动协调,形成合力。
着力构建产业核心区。即环镜湖、环赭山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发展商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由两大组团构成:一是中山路组团。包括侨鸿、环镜湖区域,目标打造市级商圈,重点发展壮大商贸业,将逐步打通师大、老电校等商圈关键节点,将步行街商圈延伸至侨鸿商圈,进一步形成组团效应,增强区域影响。二是环赭山组团。包括文化路、仪表厂地块,集聚发展新型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北京路、文化路金融一条街,推进赭山西大门商业中心打造,规划建设好仪表厂地块,进一步集聚发展金融服务等新型产业。
积极打造两条产业带。即“滨江和弋江路产业带”。其中滨江产业带东起芜湖古城,沿青弋江和长江延伸至港一路。以古城长街片区、芜湖造船厂及周边片区、侨鸿及美食街片区、大砻坊片区和吉和片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档居住、观光旅游和商业服务业,推进发展区域性商业、专业商场和经济型酒店。由两大组团构成:一是滨江公园组团。包括老电校、范罗山地块,商旅文联动发展。着力引进时尚、顶级商业品牌与知名企业总部,努力将长江之滨打造成集商务、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高端产业汇聚区。二是芜湖古城组团。以文化产业为主体,商旅文联动发展,沿青弋江岸线打造时尚旅游休闲带,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弋江路产业带由弋江北路和弋江中路构成,北起天门山路,南至袁泽桥。重点以火车站片区和镜湖新城周边片区为依托,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由两大组团构成:一是火车站组团。包括旅游商品园区、神山口区域,将集聚发展高档楼宇和新型业态,目标打造新的市级商圈。二是镜湖新城组团。目标打造区级商业中心,将集聚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
精心培育三个功能区。一是城北居住功能区:即赭山路以北区域,由赭山西路、九华中路、天门山东路、银湖中路、港一路、长江围成的区域。主要布局居住功能以及社区商业,形成区级商业中心。同时依托方特公园,建设汀棠公园,商旅文联动发展,打造城北休闲旅游带。二是荆山城市拓展区:目标定位生态型城市生活组团,建成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依托区级商业中心。三是方村经济发展区:主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导入,加快方村地区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将根据规划加强招商,争取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市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基地和新型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初具规模,集聚一批新型产业和龙头企业,对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作出重要影响。
专栏5  产业布局及载体建设
总体布局
 
发展领域
产业
核心区
中山路组团
中山路片区
发展中高档商业百货、特色休闲、美食、打造中央商贸娱乐聚集区
范罗山片区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艺术馆、美术馆、高档休闲商务会所等,打造中西文化消费高地
环境湖片区
发展商贸、商务办公、文化休闲
环赭山组团
文化路片区
金融、商务服务,形成以皖江金融大厦为主的金融核心区和以皖江电子商务中心为主的商务服务中心
环赭山片区
发展文化休闲、商贸、商务办公等
滨江
产业带
滨江组团
滨江公园片区
发展景观居住、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
老电校片区
发展等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高档休闲商务会所等,打造中西文化消费高地
造船厂片区
发展景观居住、商务办公、文化创意产业
古城组团
古城长街片区
打造成为具有历史文化风情的集旅游商品、餐饮、娱乐休闲、特色住宿为一体旅游目的地。以十里长街、滨江公园项目建设打造城市休闲时光走廊
大砻坊片区
发展居住社区配套型商业、休闲业态,打造大砻坊商业中心、工业博物馆
弋江路
产业带
火车站组团
发展商务办公、专业商场、经济型酒店和旅游集散中心
镜湖新城组团
发展居住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区域性商业
城北居住区
城北片区
布局居住功能以及社区商业,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荆山城市
生态组团区
荆山片区
发展区域商业中心,提升居住功能
方村经济
发展区
方村片区
设立省级经济园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等
 
第四章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按照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区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区改造升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高起点完善城区规划。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芜申运河、青弋江分洪道、宁安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契机,依据芜湖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中心城
区空间发展规划;完成棚户区改造规划和荆山、方村地区规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认真编制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完成火车站周边地区、汀棠公园周边地区、芜湖古城等专项规划。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不断优化城区道路网络结构。大力推进老城区畅通工程建设,加快区域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打通交通拥堵瓶颈,实施工农路、花园路、华强经三路等56条区管道路的畅通工程和刚改柔建设;加大重点路段和重要路口立体交通建设,配合公交系统合理设置公交线路和建设3个大型公交停车场站;结合地块改造,合理布设中心城区停车场,大力推行立体停车和地下停车场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分别建成中和路、九华北路、师大附中等10处集中停车场。
完善公用设施。加大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和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的配套投入。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涝体系,增强中心城区的排涝功能,完成3座泵站的扩容改造和西洋湖公园泵站的建设,实施西洋湖公园、汀棠公园、保兴垾二期、板成垾等水系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背街巷公厕改造,全面完成“旱改水”工程。确保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保障堤防除险加固建设和农田水利兴修建设的投入。按城市防洪标准,完成荆方地区圩口规划设计,依据规划分步设施。
第二节  全面推进城区改造升级
 
推进城区改造升级。要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建设一批以标志性建筑为核心精品的工程,打造具有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人文环境。结合芜申运河、长江航运功能与环境景观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带,提升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商贸以及居住功能,高品质打造“两江”、“三山”、“四水”城市景观带。即打造沿青弋江、长江两江沿岸景观带;赭山、神山、范罗山景观带;环镜湖、九莲塘、汀棠、西洋湖城市景观带;集中力量建设沿保兴垾和板成垾流域的生态景观建设,推进滨江片区、古城片区、大砻坊片区、镜湖新城片区、火车站片区、汀棠公园片区和城北大桥片区等“七区”开发。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荆山、方村等新区开发建设。合理规划荆山、方村两地区城市化发展,全面加快新城区建设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荆山、方村的道路建设。完成荆山“一横两纵”城市路网建设,推进方村境内大工山路、峨山路和梦溪路“两横一纵”道路建设。通过努力,使新区形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配套的新城区。
继续实施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按照“路平、沟通、灯亮、适度绿化”的原则,完成区境110个老旧小区的整治,受益群众达20万人。高标准开展城市街道立面改造升级。菜市场建设基本完成,全面完成具备条件的沿街道路杆线下地,积极推进沿街立面出新、店招整治及街景的建设。继续开展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亮化水平,完成主次干道的亮化和节能路灯的更换,城市主次干道灯光亮灯率达到98%以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沿保兴垾和板成垾流域的生态景观建设,完善道路的绿地系统,加大中心城区街头游园的建设,大力开展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工程建设,城市主干道沿街拆墙透绿,千方百计地增加城区绿色活动空间。坚决淘汰各类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市场准入关,加快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和技改项目。倡导文明新风、传播绿色文明,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支持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及其他节能事业的发展。到2015年,园林(单位)小区达到65%,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5%,绿化覆盖率达到38%,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强化住房保障,全面改善城市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旧城改造以及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成棚户区改造。到2015年,争取建成保障性住房5万套以上,基本解决全区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第三节  着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理清城市管理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确立街道在市容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区、街联动的长效管理新体系。
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步伐,发挥数字城管的积极作用,强化网格化责任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机制,加快城管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完善物业长效管理新模式,提升物业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对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目标、实现住宅小区长效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行政许可管理。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加强背街巷环卫机制改革,创新垃圾收集运输模式。提高市容市貌长效管理水平。配合做好建设工地的管理。
 
第五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镜湖
 
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导资源进一步向社会发展领域集聚,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教育框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打造区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高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德育、艺体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加大荆山、方村地区学校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撤并中小学2所,重建、新建、扩建中小学24所,促进区境学校合理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使骨干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实行区内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交流制度,建立面向全国的名师、名校长引入机制;建立困难学生奖学助学机制,区境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提高公办幼儿园覆盖面。大力支持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集团,建设1—2所高水平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的机会。
重视科普教育。建立社会团体和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健全科普网络,进一步发挥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等科普阵地的作用,巩固提高“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成果,使镜湖区科普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节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框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共享区域医疗资源。继续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公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的防治,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和保健咨询。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完成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建设,健全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到2015年,万人医生数超过10人,万人病床位数达到200张以上,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7‰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10万以下,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法定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区域全覆盖。
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制定《镜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规划》,区境医疗机构合理设置,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积极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间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技术协作机制,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鼓励利用社会资本发展高端的专科医院,“十二五”期间引进3所以上高端专科医院。加强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专业队伍。
 
第三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形成支撑区域发展文化事业框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造区域性艺术创作及群众文化高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机制和供给机制,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文化惠民普及面;发展业余文化队伍,扶持3-4个较大规模的文化艺术团体;加强业余文化辅导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库,社区拥有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达100%;建设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体活动中心和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至2015年,区、街道、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加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通过系列活动展示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省级非遗名录3个、市级非遗名录5个。
积极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到2015年,全区力争形成1-2个在全省范围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大型群众性“品牌”活动(赛事),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到2015年,全区区级体育社团总数达到 12个以上,并辐射到社区,形成网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在街道、社区再建15个全民健身路径。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队伍整体素质,到201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 8人/万人。
 
第四节  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就业。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推进实施创业富民战略,培育5个1万平米以上的创业载体,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支持自主创业,推动全民创业。通过创业促进就业,积极贯彻《就业促进法》,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灵活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提高其就业水平。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困难群体、失地农民和大学生就业,到2015年,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万人,开展各类就业和创业培训2万人次。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之内,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平稳、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居民家庭更为富裕,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目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加快救助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框架,建立较为完善的民政服务网络。加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进程,完善城乡一体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临时救助审批机制,采取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和个人自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健全社区居民生活、医疗等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工作。建设社会救助平台,到2015年,社会救助平台实现全覆盖,机构规范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社会救助受理项目一次办结率不低于80%。适应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互为补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养老服务平台,到2015年,全区建成1-2个具有适度规模的示范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以上,基本满足全区社会养老服务的基本需求,打造区域性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城乡一体的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到2015年,区、街道、社区全面制定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区三级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和灾情报送体系。完善救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积极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安全机制教育,安全常识的普及,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技防设施、治安辅助力量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平安镜湖”活动。
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促进全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十二五”期间,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性别比控制在110以内。
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逐年加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到2015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不低于2000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不低于600平方米,完善“镜湖区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开展新一轮和谐社区示范创建和星级社区达标活动,创建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居(村)。力争在五年内,把全区100%城市社区和80%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志愿者服务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文明行业、文明街道和文明社区评选,办好社区邻里节和社区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较大提升。不断巩固创建活动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第六章  镜湖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贯彻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要求,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进行,使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在各种条件有力支撑下得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统筹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依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好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有关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在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
凝聚各方力量。全区各部门、街道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按照部门职责,增强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明确规划实施的时间节点,保证全区总体规划目标的实施。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本纲要要求,针对所负责的领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  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政府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基层民主等政府创新重点领域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科学划分、依法规范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和权限。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着力推进网上审批。强化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进一步增强透明度。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加快公益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积极探索财政、人事和养老保险机制等相关配套改革工作,积极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逐步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委托和购买服务制度。完善聘用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行绩效工资。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统筹协调,努力营造真抓实干、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开放意识,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城市、社区、行业、“窗口”单位和村镇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节  谋划项目招商,实施倍增计划
 
谋划重大项目。根据发展需要、市场需求、地方资源和产业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建设好“十二五”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重点策划和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前期的科学论证和对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库。
强化招商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加强地区联动,建立对接平台,立足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除制定和出台镜湖区招商引资各种优惠政策外,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一是继续采取招商小分队的形式上门招商;二是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将项目资料制成网页,开展网上招商;四是通过各个商会帮助推介镜湖,进行以商招商;五是主动出击,通过参加各种经贸洽谈活动进行招商引资。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融资运作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拓宽筹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整合和培育上市资源,积极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更多国债项目和省市扶持资金,形成多领域投资渠道。
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对经过梳理的各行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即在“十二五”期间对可实现营业额、利税翻番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这些企业成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区域合作。实施“服务皖江,融入长三角”的外向带动战略,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扩大面向国内与国外的开放。发挥我市在皖江城市带城市群的核心区位优势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技术协作, 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实现镜湖与皖江地区的互动与资源的共享。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交流合作,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加强各方互动,健全融入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间的互动,通过举办经贸洽谈会、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搭建良好的融入平台。加强体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转移、商贸合作、资源共享、劳动力转移、信息联通等各方面的融入机制。加强媒体互动,组织各类媒体积极开展融入宣传活动,介绍我区投资环境、合作项目、招商动态、优势资源、产业现状等,同时加强对长三角发展动态、产业调整等的研究。
 
第五节  加强人才工作,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人才工作。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交流,完善人才工作管理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和引进紧缺人才,更新科技知识,制定分级培训措施。充分利用省、市内外大专院校和外出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加强全区干部的知识更新、思维开发。改善人才的使用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省内外高校优秀毕业生到我区工作。
    推进自主创新。制定政策,引导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我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大力支持软件产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咨询评估、教育培训、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