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践应用学时认证指南

发布时间:2022-06-06 09:30信息来源: 镜湖区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人事科 字号:【  

区属中小学、幼儿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以及《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推进实施指导意见(暂行)》有关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2.0实践应用环节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各校园进行实践应用学时认证,特制定本指南。

一、目标任务

1.分类认证。按照认证细则,通过审核相关文案、记录和证书等材料,对管理团队、培训团队和教师实践应用学时分别进行认证。

2.加强信息技术实践应用。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依据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活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3.形成“骨干指导、教研组研讨、学校交流”的应用研磨

机制,推动培训团队和教师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提质增效。

二、认证细则

(一)认证规则

实践应用学时由基础认证项、提升认证项和区级特色项三类构成。其中,通过基础认证项认定的实践应用学时不应少于10学时。

(二)基础认证项

 

认证项目

要      求

审核材料

建议学时

信息化

政策解

读能力

能解读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关文件。

讲座文稿

5

能陈述能力提升工程2.0目标任务。

讲座文稿

能分析本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实施难点。

文案

信息化规建设能力

能填写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发展规划、培训方案、研修方案。

文案

4

信息化

应用指

导能力

对教师提交微能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认证记录

6

能根据微能力认证规范对教师提交微能力材料进行认证。

认证记录

8

能用信息化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指导学校信息化教学。

研修记录

7

个人发

展规划

撰写个人现状分析、发展目标、个人追求、提升发展规划等文案。

文案材料

3

微能力

实践应用

微能力点选择的合理性,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至少选择两种,至少选择两种维度及以上,且微能力得分超过20学分。

微能力选择

5

提交教学设计,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每篇认定一定时。

教学设计

10

受邀参加教研活动中,基于微能力应用经验分享,按级别认定一定学时。

讲稿

5

参与能力提升工程经验、案例评选活动。

案例

3

研修

记录

参加基于微能力教研组研修活动(线上、线下)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研修记录或教学设计

5

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课例研讨活动,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5

执教各级信息技术融合展示课、公开课、示范课活动,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5

执教各级同步、异步在线教学授课,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5

 

 

(三)提升认证项

 

认证项目

要      求

审核材料

建议

学时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获取、整理、分析、解读和运用培训数据。

培训记录

2

能用信息技术优化培训方式,转变学员学习方式。

培训记录

2

能做到信息技术支持资源统筹协调、整理和共享。

资源库截屏

1

信息化

管理评

价能力

能研制推动规划落地的整校推进效果评估评价标准。

文案

2

能领会信息化课堂教学特点,利用微能力点相关指标评价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

学员研修记录

3

对教师认证成果案例做出等级评价。

认证记录

2

特色应用

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主持人和成员分别认定一定学时。

相关文件或证书

10

应用省、市平台个人空间开展智慧教学,在浏览量、资源数量及资源质量较高,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空间截屏

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智慧教学,在用户量、浏览量、资源数量及资源质量较高,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系统截屏

开展帮扶措施(送培送教),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教学设计及听课记录

应用校内资源库进行资源建设,目录清晰,数量不少于20个且资源质量高,认定不超过3学时。

相关截屏

融合创

新实践

在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文化、智慧生活等方面进行融合实践,每项认定一定学时。

相关截屏

10

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STEAM教学、项目式学习、智慧课堂、编程教育、创客教育等实践,每项认定一定学时。

相关成果

教育信息化比赛

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获奖,分级别每次认定一定学时。

相关证书

10

(四)区级特色项

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在基础认证项和提升认证项之外,制定本区的学时认定项目。

 

序号

认证

项目

要求

审核材料

说明

建议学时

1

微能力实践应用

超额完成省级微能力点2个维度的基础要求。

提交证据

跨越3个维度加1个学时,跨越4个维度加2个学时。

2

微能力实践应用

超额完成省级微能力点2种环境的基础要求。

提交证据

跨越3种环境加2个学时。

3

微能力实践应用

完成省级微能力点5个及5个以上。

提交证据

能力点总数达到5个,每增加一个能力点增加2个学时.

4

信息化培训活动

主讲、参加各类信息化培训活动(智慧课堂、电子白板、一体机、录播等各类培训)。

主讲人讲稿,参与人听课笔记等实证材料

主讲人3个学时,参与1个学时。

5

信息化培训活动

主持、参加全国省市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立项通知、研究报告成员名单

国家级7个学时,省级5个学时,市级3个学时。

6

信息化培训活动

制作区级优秀微视频作品。

比赛结果、获奖证书

一等奖4个学时,二等奖3个学时,三等奖2个学时。

7

信息化应用活动

参加市区智慧课堂应用培训与教学实践活动,智慧课堂比赛。

比赛结果、获奖证书

市级一等奖9个学时,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7个学时,市级三等奖区级二等奖5个学时,区级三等奖3个学时。

8

信息化应用活动

建设区智慧平台资源库(提供课件、教学设计、微课、练习题、导学案等)。

录用凭证

课件、微课程3个学时,其余1个学时。

9

信息化应用活动

参与市阳光云课制作(上课、录制、剪辑)。

录用凭证

上课3个学时,录制、编辑1个学时。

10

信息化应用活动

参与省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上课、录制、剪辑)。

录用凭证

上课3个学时,录制、编辑1个学时。

三、实施路径

(一)县区负责

各校园根据《实践应用学时认证标准》进行量化打分。标准中各模块不得超过建议学时,每位教师实践应用总学时不得低于30学时,认证合格后,视为老师完成30学时的实践应用。

(二)整校推进

学校管理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本校教师实践应用的方法与路径。学校培训团队要结合本区规划,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践应用实施方案》,将实践应用落实到教育教学、校本研修各个环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结合区级认证规范,以学时认证促实践应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三)分层认证

教师按照学校认证标准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实践应用方向,在实践应用中采集证据,对照模块完成相应学时;培训团队对老师的实践应用跟踪指导,督促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学校要组成专家团队(从管理团队、培训团队中产生),对教师逐一进行认证,认证不合格的,指导教师继续完善,学校全部认证合格后,上报区电教馆备查。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学时认证保障机构,明确各级责任。学校组建专家团队对培训团队和教师实践应用学时进行认证,区级对学校认证结果进行抽查,市级统筹,加强过程督导,监督考核结果。

2.加强督导考核。各校要加强实践应用学时认证考核工作,将认证工作成效纳入整校推进工作的考核范畴。

 

附件:镜湖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践应用学时认证表、认证材料

 

2022年6月6日